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
——观电视剧《彝海结盟》
栏目: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作者:张琦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今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红红火火的纪念活动中,一大批反映这一题材的优秀电视剧脱颖而出。而36集电视剧《彝海结盟》就是其中的一部。该剧有什么样的特点而受到观众的青睐呢?我以为主要的特点是主题非常突出,重大历史史实真实,戏剧结构线索清晰,人物塑造鲜活生动,民族地区特点浓厚,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可以说环环推进,丝丝入扣,是一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优秀电视剧。

  该剧生动反映了在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刘伯承为司令员的红军先遣队在巧渡金沙江后,经过无数艰难险阻,最终实现刘伯承与小叶丹的“歃血结盟” ,确保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四川大凉山彝族地区,取得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战斗的成功,为红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的任务奠定了基础。人们熟知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却不太了解过彝区的重重困难。红军既要面对蒋介石的几十万追兵,又要与四川大凉山地区国民党的地方部队和特务斗智斗勇,还要耐心做好彝族头领和群众的工作。这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填补了影视创作中反映长征题材历史的一段空白。同时生动揭示了以小叶丹为代表的彝人头领不断觉醒、最终拥护共产党和红军,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中的第一支少数民族队伍的过程,很好地诠释了长征是战斗队、宣传队、播种机的巨大作用。

  人物塑造鲜活生动。该剧人物设计有层次、有穿插、有血肉、有性格、有情感、有动作。生动刻画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导人的形象,特别是突出展现了刘伯承、聂荣臻等红军将领在完成先遣作用和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中表现出的高超智慧和弥天大勇。该剧一号人物刘伯承的扮演形神相似,既突出了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忠诚于党和革命事业的共产党员本色,又表现出他作为红军高级指挥员处变不惊、临危不乱、足智多谋的大将风度。以陈瑞南为队长的红军侦察小分队的一组红军战士形象,也设计和表演得十分生动感人,对剧情的发展和红军精神的展现起了十分重要的深化作用。一组彝人兄弟从小叶丹头人到武士拉铁、白彝姑娘诗薇等均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充分体现了彝族的民族特点和受党的政策感化的成长和变化过程。反面人物国民党川军中的刘文辉、邓秀廷、李德吾、邓子文塑造得也十分鲜活,角色到位,体现出与红军对垒的反对势力的狰狞和强势。因有上述人物结构的配比和对垒,才越发显示出红军先遣队打通彝区的功高至伟。

  民族地区特点浓厚。过彝区是对红军的巨大考验。由于彝族群众长期受国民党汉人的压迫,对共产党和红军有很深的成见。消除彝人的误解甚至仇视所遇到的困难,不亚于红军长征中面对敌人和大自然的困难。以刘伯承司令员为代表的红军将士,凭着对党和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彝族兄弟的深刻同情和关怀,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落实到每一个行动,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处理少数民族关系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就观赏性而言,苍天彝海、民族服饰、山寨部落、弓箭长矛等民族风情在该片中也有充分展现,使人产生强烈的探知欲望。

  故事情节起伏跌宕。这是一部用戏剧结构、娓娓道来讲故事的方式诠释革命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电视剧,我认为该剧对“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创作原则把握得比较到位。驾驭全局,小中见大,既有宏大叙事,又有细节描写,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好人终有好报的简单道理,靠人物关系的变化和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讲出一个个故事,推进剧情不断发展,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最后达到高潮。这比空说大道理更加能抓住观众。

  总之,在人们看多了反映炮火硝烟的战争场面和眼花缭乱的都市生活的电视剧后,有空看看《彝海结盟》这部长篇电视连续剧,有精神上的启示,也有视觉上的享受。就像几十年前我们这代人看过《达吉和她的父亲》的电影一样,有一种别开生面的感觉。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