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从《琅琊榜》想到了《成语魔方》”
——谈传统文化与当代戏剧影视的共性
作者:郭馨阳  来源:中国艺术报

《疑邻偷斧》剧照

  众所周知, 《琅琊榜》是一部被许多网民“跪谢”不已的国产电视剧,而《成语魔方》 ,我相信除了“家有小儿女”的爸爸妈妈了解一二,极少被人在生活中提及——它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近年来的小剧场戏剧。我将两者并列在一起,看上去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它们都有着一个立足于传统文化元素的共性。

  关于《琅琊榜》 ,毋庸赘言。作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编剧,也作为《成语魔方》 (之三)当中《疑邻偷斧》的作者,从创作者的角度,我想对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成语魔方》多说两句。

  自从有了小剧场这个平台,中国儿艺就开始将目光盯住了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成语。前些年有过“口袋里的中国故事” ,选材不限于成语,也有民间传说故事。近年来,剧院开始打造小剧场里的《中国故事》之《成语魔方》 ,将创作范围设定为成语,由创作者自己斟酌选题。将近三年的时间,剧院已经推出了十个成语故事: 《揠苗助长》 《班门弄斧》 《哭竹生笋》 《滥竽充数》 《刻舟求剑》 《另辟蹊径》 《掩耳盗铃》 《亡羊补牢》 《竭泽而渔》 《疑邻偷斧》 。

  有人曾经担心:以上有的成语,孩子很少接触到,他们能懂吗?事实上,“疑邻偷斧、竭泽而渔,对孩子而言,本是难以理解的成语,但是中国儿艺的编导和演员特别智慧,用恰当的戏剧冲突、扎实的表演功底,很好地诠释了故事内涵” ,网上有家长如此说。“ 《疑邻偷斧》中找小猪仔的时候,全场小朋友都沸腾了……”类似网上家长们的留言,我想最能说明问题。

  再来看看国外。今年6月,美国蒙大拿州米苏拉儿童剧团还用中文在中美两国上演了《刻舟求剑》 《班门弄斧》和《滥竽充数》三个成语短剧,在蒙大拿的首演获得空前成功,剧场里不停地发出爆笑。美国青年兰森在剧中同时饰演了三个角色,演出之后他说:“我在成语故事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和谐精神。 ”如果不是亲耳听闻,谁会相信此话出自一个美国高中生之口?一台小小的演出,就足以让台上台下的美国人理解并喜欢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思想方法和思维逻辑,这就是戏剧的力量。

  为此,剧院试图将“成语故事”持续做下去,做成一个系列品牌。

  说实话,将一个四个字的成语编成20分钟左右的短剧绝非易事。作为编剧,仅仅选材就是一道难关,就像每个母亲为孩子选择食物一样,我们在成语的海洋中也是精挑细选、反复斟酌:首先,由于为数众多的成语都是不具备戏剧性,无法结构为故事,我们不得不将其剔除;其次,那些过于成人化、含义复杂,不方便给孩子讲清楚的成语,也不得不剔除;此外,有相当一部分成语,词义不符合现代社会价值标准,自然必须剔除……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中,创作出与成语词义完全吻合贴切的戏剧故事,设计符合孩子欣赏水平和习惯的、极为精炼的戏剧结构、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犹如螺蛳壳里做道场。可以说,每个作品都经过了创作者的精雕细琢。

  我非预言师,不知道在这条路上,中国儿艺能走多久、多远。但是我知道,小小的一个成语,虽然大多数仅四个字,却被中国人运用了数千年。无论多么复杂的情境与故事或哲理与智慧,成语都可以进行最精辟、最生动、最简洁的表达。

  《成语魔方》就是试图通过舞台艺术的形式,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到成语,喜欢上成语,记得住成语,最终学会运用成语,从而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提炼语言和表达思想的能力。但若想出口成章,则必得胸藏文墨、腹有诗书。所谓集腋成裘,那一个一个的“腋” ,小吗?一点都不小。

  其实,还远不止如此。

  我真的从《琅琊榜》想到了《成语魔方》 。

  网上有个经典段子:“我希望有个家庭,苏兄是我男朋友,静妃是我妈妈,景琰是我哥哥,霓凰是我姐姐,飞流是我弟弟,景睿、豫津是我闺蜜,蒙挚是我姐夫。哎呀,想想太幸福! ”这就是《琅琊榜》借助时尚元素,把古代传统文化中人性的价值观悄悄植入广大观众潜意识后的成功所在。

  电视剧《琅琊榜》没有男欢女爱,没有狗血情节,没有插科打诨……可以说,几乎任何网络时代最吸引眼球的因素它都不具备,却在一夕之间被万众追捧,剧中人物深入人心。为什么?除了它是近些年来少有的制作精良的良心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其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有人说,它是中国古代版的《基督山恩仇记》 。但它所颂扬的绝不仅仅限于“恩仇”二字,它颂扬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牵动人心的“大义” 。从梅长苏忍辱负重、靖王景琰的兄弟情深,到霓凰、飞流、景睿、豫津、蒙挚、言侯爷,亲情、友情、爱情无不以义为先。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之处,也是最打动观众之处。

  而在中国的成语里,同样有太多包含了“义”字传统的人性价值观与智慧:义薄云天、义不容辞、慷慨就义、修仁行义、义结金兰、义无反顾……还包含了恩断义绝、忘恩负义、义愤填膺、义不容辞、大义灭亲等诸多的关于“义”与“情”之间的戏剧冲突……可说是数不胜数。

  如果我们从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起,就让他们深爱这些成语,让他们从我们创作的作品中体验传统文化里那些极有价值的关于人性的价值观与为人处世的高超智慧,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社会上感叹“梅长苏和靖王难觅”的人是不是会少一些呢?

(郭馨阳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