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齐白石》:大雅大俗,雅俗共赏
栏目:艺林
作者:本报记者 郑荣健  来源:中国艺术报

花鼓戏《齐白石》剧照

  一个来自民间的乡村木匠,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中,经历命运的波折坎坷,却始终抱持着赤子之心,亲近底层社会,对艺术执著追求,对敌人大义凛然……作为“湘戏晋京”优秀剧目展演作品之一,由湘潭市艺术剧院推出的花鼓戏《齐白石》日前在京上演,引起了热烈反响。在随后举办的花鼓戏《齐白石》研讨会上,编剧盛和煜高度赞誉这部以湖南湘潭籍艺术巨匠齐白石的传奇人生为题材的剧目“是一出好戏,好在大雅大俗、雅俗共赏,俗中有生气、有才情,非常接地气又充满了机智和幽默” 。

  “三月风,四月雨,哪有锦绣文章下锅煮。 ”一曲山歌味道的调子,把齐白石承袭的民间观念及整部戏的泥土气息表现得生动传神。满月时“抓周” ,家人对他抓了笔不以为然,反而对他抓了锄头十分欢喜。他做了木匠,痴迷于印章绘画,到处求师访学。洞房之夜,他不顾新婚之喜,仍痴痴地寻找一本偶然得来的《芥子园画谱》 ;他眼拙未识名师唐镜如,一副赤子痴憨,背一个乡间老头过桥;他远赴陕西,让一个大官帮他卖画,竟然面不改色地谈“二八分成”和“三七分成” ;他困受京城,作画无人问津,无钱买菜,企图用画换白菜也遭奚落,陈师曾来看他时竟嚷道:“齐白石快被饿死啦! ”

  以艺术家的传奇人生为题材的戏曲剧目,最近不乏其例,如前不久演出的昆剧《李清照》 、曲剧《徐悲鸿》 、黄梅戏《余三胜轶事》等。此次演出的花鼓戏《齐白石》 ,编剧是周国兴,导演是何艺光,主演周回生更是跨度极大地饰演了齐白石从青年到老年的不同阶段。区别于一些截取艺术家情感片段的叙事,花鼓戏《齐白石》选取了艺术家有较强代表性的人生段落,从结婚、访学、拜师、售画到改变画风、拒绝日寇、受聘国艺美专、迎来新社会等,以纪传体的形式完整展现了齐白石这位艺术巨匠的传奇人生。

  记者了解到,为了创作花鼓戏《齐白石》 ,周国兴曾到齐白石活动过的地方进行了多次采风,查阅了大量史料,在创作之初所做的笔记就达到20余万字。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齐白石》给予了高度肯定。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认为, 《齐白石》从观念到手法都采用了民间的、草根的思路,编导运用编年史、纪传体的形式,反映了齐白石在人生道路和艺术道路上的抉择。戏剧评论家马也认为,这部戏给人的整体感觉很舒服,朴实、机智、好玩。戏剧评论家安志强认为,这部戏的生活气息很浓,很有情趣。盛和煜认为, 《齐白石》里的花鼓戏音乐很丰富,前半部分尤其精彩,从“洞房”一出中的找书到“访师”一出中的过桥,写得到位、演得潇洒。

  “花鼓戏《齐白石》还原了老百姓眼中的齐白石。 ”导演黄在敏说,花鼓戏与齐白石的奇闻逸事是吻合的,这部戏的叙事节奏也很流畅,从而让各个孤立的片段在流动中展开来,平和又充满情趣。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认为, 《齐白石》把花鼓戏剧种的特色很好地体现出来了,是平民的风格,带着乡土的幽默趣味。

  “齐白石代表了民间艺术传统与文人画传统的结合、工笔和写意的结合,同时又是艺术家的个性风格与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风格的结合,湘潭市艺术剧院用花鼓戏的形式来表现齐白石的传奇人生而能有这么精彩的呈现,让我很意外。 ”戏曲理论家龚和德说。

  事实上,这也被与会专家认为是花鼓戏《齐白石》的创作难点:当故事从充满情趣的乡间生活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走进艺术家的内心,特别是讲述齐白石受陈师曾影响而改变画风、受聘国艺美专而展现新的绘画精神,就逐渐对创作者提出了挑战。

  盛和煜认为,对于此类创作,既要赋予作品足够的思想认识高度,也要在创作技法上给出合适的留白。戏剧评论家王安葵认为, 《齐白石》在处理陈师曾、徐悲鸿与齐白石的关系时可以把前者对齐白石的艺术影响表现得更透彻、充分,可以更挥洒一点。安志强也表示,要抓住齐白石这个人物形象的精髓,重点不在他与具体的历史或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而是他所承载的艺术与世界的关系。齐白石所画的《和平鸽》和他获得“世界和平奖” ,“说明他有自己的一种源自民间的世界观,代表了他向往平安的观念” 。龚和德认为,在表现齐白石画风转变的情节中,呈现于舞台的鱼、虾、荷等道具过于写实了,跟绘画中、舞台上的写意精神不太协调,而涉及徐悲鸿的情节有时间上的误差,也容易影响人们对重要人物的正确认识,这是需要打磨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