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剧《青山作证》赞美中国农民——
修路也是“修人”
栏目:艺林
作者:本报记者 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赣剧《青山作证》剧照 许志平 摄

  《青山作证》全剧的中心事件是修通一条穿山公路,从表层看是一个修路的过程,但姜朝皋不仅希望让观众看到一个宏大工程的艰难曲折,更希望他们能从中体悟到一种执著而壮丽的人生。

  在国家一级编剧姜朝皋的众多剧作中, 《青山作证》是少数几部不是“命题作文”的作品之一:“不是别人要我写,而是我要写” 。7月20日和21日,作为江西省唯一一台参加由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举办的“2016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优秀剧目,由中共鹰潭市委宣传部、鹰潭市文广新局和中共乐平市委宣传部、乐平市文广新局合作创排,姜朝皋任编剧,李杰任导演,程烈清任音乐唱腔设计,龚洛娃任服装造型设计,张怀群任舞美道具设计的原创现代赣剧《青山作证》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两场。演出结束后,回忆起创作这部剧的点点滴滴,姜朝皋感慨万千。

  一篇刊载于《人民日报》的报道,成为姜朝皋创作《青山作证》的灵感源头。他至今仍记得,文章的题目是《一座几代人用血脉筋骨铸刻成的不朽丰碑——路》 ,讲述了一个被大山团团围住的山村,祖祖辈辈被封闭和贫穷所缠扰,为了打通一条通向外部世界的路、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两代三任村支书带领全村父老用了整整28个春秋,以筋骨与血脉顽强地战胜了崇山峻岭和坚壁岩石。

  “我自己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从出生到长大再加上知青时期,在农村也正好度过了28年。 ”姜朝皋对于中国农民那种坚忍执著、吃苦耐劳的精神,有着深切的体会。“因此在这部戏里,我坚持直面生活、直面残酷、直面死亡,不回避、矫饰和编织,而是在朴实的描述中拧干杂芜的生活水分,表达山里人与命运抗争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诉求。 ”姜朝皋表示,自己尽可能让剧中的每个人物、每个场景、每句台词,都传递出一种昂扬向上的中国精神,释放出一股强大的正能量。

  《青山作证》全剧的中心事件是修通一条穿山公路,从表层看是一个修路的过程,但姜朝皋不仅希望让观众看到一个宏大工程的艰难曲折,更希望他们能从中体悟到一种执著而壮丽的人生。“两代人20余年的生命,在崇山峻岭中度过,把生命中的一切都献给了这条穿山公路。于是这条山道就成了人生的通道。 ”尽管剧中人物的经历并不具有普遍性,但他们所展现出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却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它雄辩地证明,只要共产党人身先士卒,带领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姜朝皋说。

  在姜朝皋眼中,修路也是“修人” ——修人的精气神,修人之为人的意志品性。“在这里,悲苦与欢乐、卑微与崇高、情义与生死、传统与现代,汇集成一支时代的椽笔,描绘着中国农民同命运抗争的悲壮浑阔的非凡历程,展示出人生的壮美和人性的光华。 ”姜朝皋表示,“我要通过这部剧大声疾呼:大哉,中国农村!壮哉,中国农民! ”

  在认真研读了姜朝皋创作的剧本后,导演李杰决定将“突围”作为全剧的形象种子。“因为‘突围’极强地概括和表达了全剧的主干动作链。 ”李杰表示,“突”与“围”有着强烈的对抗感,“它们不单单囊括了主要人物的行为动作,更表达了主人公在与大自然抗争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诉求。两者是一对有张力的矛盾体,也是一对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形象混合体。 ”李杰认为,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突围”都可能是最常态化的一种状态,所以对于观众而言,“突围”的故事是有可看性的。

  《青山作证》的创作坚持以演员为中心、以表演为中心的原则,李杰尽可能把戏剧还给演员、把舞台还给演员、把戏剧的精彩凝结在演员的表演上。他要求演员们在表现平凡状态、浓郁生活气息的前提下努力建立起清晰的“第二计划” ,并使之形象化地展现在舞台上。“编、导、舞、音、美、灯都不遗余力地为演员的表演创造有价值的空间和机会,组织有韵味的场面和行为动作,努力让演员用表演吸引观众的眼球,努力让演员的表演传达出剧作精深的思想意义,努力让演员的表演升华角色的人性价值和审美价值。 ”李杰表示。

  赣剧有着400余年的历史,是江西具有代表性的大剧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赣剧曾经历过辉煌岁月,《还魂记》 《珍珠记》 《西域行》 《梁祝姻缘》等作品风靡一时,赣剧“南词”的唱段在街头巷尾为人们所传唱。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赣剧沉寂多年,这使得赣剧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们感到焦虑,纷纷表示要携手振兴赣剧。 《青山作证》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它集结江西省鹰潭市、景德镇市的乐平市和上饶市的鄱阳县三个地区的赣剧艺术工作者,组成了一个赣剧精英团队,此外包括江西省赣剧院在内的其他地市县的赣剧人也对剧目的创作生产给予了大力支持。可以说, 《青山作证》是江西省赣剧人共同培育的花朵。本剧曾获得江西省优秀舞台剧目奖,是江西省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5周年制作的重点剧目,也是江西省委宣传部8台重点资助剧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