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秦岭深处》剧照
陕西作为军工大省,有一批批军工人在这个行业里默默奉献,以军人的意志完成着国防建设的梦想。话剧《秦岭深处》将这一群体搬上舞台,以秦岭深处的军工科研生产为背景,以军工人的情感、追求和奉献为主线,刻画了一批在秦岭深处奉献着青春、爱情甚至生命的新时代的军工人。6月17日至18日,作为第二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展演剧目的《秦岭深处》登陆中国国家话剧院剧场,并于6月21日在中央党校演出。该剧由陕西省文化厅、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和西安话剧有限责任公司出品,著名导演陈薪伊担任总监制,作家阿莹编剧,青年导演孙超执导。在《秦岭深处》晋京演出之际,该剧的专家研讨会也在京举办。在研讨会上,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李法曾回忆自己当时看戏的感受:“这部剧一开始,打出一句话‘谨以此剧献给为祖国的国防事业默默奉献的人们’ 。看到这句话我眼睛就酸了,尤其是‘默默’这两个字,让我很有感触,这个默默贡献的知识分子群体,的确被我们忽视了。 ”
《秦岭深处》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主人公周大军是秦岭厂的总工程师,承担着“秦岭飞狐”反坦克导弹的研制任务。他刚怀孕的爱人刘娟在一次导弹试验中意外牺牲。他安静地安葬了爱人后继续投入到“秦岭飞狐”的试验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曾面临人工拆弹的生死考验,暗恋他的同学罗安丽对他发出高薪邀约,两个人在理想和人生意义的看法上产生争执……在重重的困难和考验面前,周大军和他的同事们一次次选择了对事业的坚守、对国家的忠诚。
军工题材很少被搬上话剧舞台,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分析,因为其难度很大,是一块“硬骨头” ,“军工行业本身就在比较封闭的环境里,同时在工作制度上又有保密性,所以用艺术形式表现,就有相当的难度。 ”在他看来,话剧《秦岭深处》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为军工人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树碑立传” 。同时他认为,以往反映军工题材的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通常太着力于讲述某一新型武器的技术方案之争,或者是讲述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改革与保守两种思想之争,而没有把军工人的精神世界,特别是他们的人性深度,通过审美的方式和精彩的故事呈现出来,话剧《秦岭深处》在这方面则实现了突破。
“在大山深处有那么一批人永远在埋头做我们想象不到的工作,只有到了特定的时刻,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险时,他们的作用才会真正彰显。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表示,这部剧的题材自身就充满魅力,特殊的群体、观众不了解的故事,都会让人感到神秘、有力量。在话剧《秦岭深处》中,他看到了一种生命状态:军工人忘我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这样的事业意义重大,跟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但对于个体来说,这种投入是一种沉默的、执着的坚持,这坚持的背后,是一种很强的责任感。
从剧中主人公周大军、罗安丽以及在秦岭厂工作的其他人身上,王馗看到了构成他们人格的两种特质:军人气质和知识分子气质。“军人的纪律严明、国家利益至上,在这群人身上是有的,这也成就了他们,使他们能够在沉默中执着坚守岗位。同时,作为知识分子的特质——深度的思想的自由,以及个人的创造力和个性化,他们身上也具备。 ”他说,“周大军和罗安丽,实际上代表了这个群体里的两类知识分子,他们的冲突即不同思想的交锋。 ”
在剧作家、戏剧评论家欧阳逸冰看来,军工题材艺术作品创作的难度,就在于如何表现出戏剧魅力,在讲述武器制造过程的同时,一定要跟人、人的故事和情感发生联系,而且这种“发生”要自然、巧妙,要表现出人物真实的内心情感和性格的发展变化。话剧《秦岭深处》做到了这一点。比如,有一场人工拆弹的戏,非常巧妙地运用军工技术营造了特殊的戏剧情境,将周大军和罗安丽姐弟置于命悬一线的境地,从而展示出人物的真实内心。“在这种时刻,三个人物的内心有了非常真实的碰撞。这种碰撞是让观众没有想到的,在正常时刻也是不可能表现出来的。 ”在他看来,只有将人物真实的内心呈现出来,一部话剧才能保证它的可看性。
“本来军工题材中的武器都是冷冰冰的,和人的火热的情感是两回事儿,现在这部剧把它们融在了一起,甚至利用了枯燥的军事知识,营造了非常有趣的充满了情感的戏剧情境,这正是军工题材作品的魅力,它创造出了戏剧独有的境界,非常巧妙地把军工题材与戏剧魅力融合了。 ”欧阳逸冰表示。
在剧中,以意外逝世的刘娟的灵魂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引领观众走进发生在秦岭厂军工人身上的故事。“这样的一个视角,使她可以非常直接地交待自己内心瞬间的变化,跟她关系密切的丈夫周大军的内心情感,她也可以帮助展示。 ”在欧阳逸冰看来,这种戏剧的叙述方式,使编剧和导演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因为在故事的发生过程中,编剧和导演是不能直接跟观众说话的,刘娟的灵魂成为一双很特殊的眼睛,可以纵观全局,也可以纵观人物内心最隐秘的东西,这就使得这部戏有了广度和深度。编剧和导演获得了这样的自由后,也能够淋漓尽致地去讲述故事和塑造人物,甚至抒发情感,为这部戏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