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中国影院简史》——
中国电影实现市场细分尚需时日
作者:本报记者 张成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世界电影诞生120周年,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资助的项目《中国电影史工程》丛书之一的《中国影院简史》一书近日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中国电影博物馆研究部助理研究员、电影学博士刘思羽所著,是对中国影院的发展历史进行长时段、系统化研究的首部影院史通史性著作,填补了当前电影史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

  为对这本书的学术性和历史价值进行全面、深入的研讨与评价,近日,中国电影博物馆举行了《中国影院简史》研讨暨推介会。来自业内的专家学者、院线运营者、出版社代表、媒体界的研究者出席了会议。各位学界、业界专家以及媒体界人士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该书的创作特点、学术及历史价值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中国电影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副编审甄晓文指出, 《中国电影工程》系列丛书注重从更多方面来扩充中国电影史新的研究史料,尤其是注重更多的电影类别方面的研究,影院史研究就是其中一个。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陈山认为,整本书的结构方式也与以往的电影史书不同——即它对不同时段的电影院的研究,研究的重点始终是在转换的。在形式上,该书也以一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去呈现,很有特点。同时,这本书的出版也是新一代电影史学者兴起的一个体现。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丁亚平认为, 《中国影院简史》首次系统地以简明的手法来研究中国电影院的历史,思路清晰,视角宽广。无论对于当下搞电影实践的,搞产业的,搞市场的,搞创作的,还是搞研究的,某种意义上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随着研讨地深入,与会人员就电影市场细分及差异化影院建设的话题进行了讨论, 《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认为,建立艺术影院是当务之急。中国电影博物馆副馆长王健则认为,细分道路和特色化影院要到市场基本饱和的时候才行,市场达到基本饱和,大家才会考虑怎么避免同质竞争,开始走特色化和个性化经营,毕竟,养一部影片和养一条院线,没有上千块银幕是养不下来的,此外,细分市场还将面临复杂的电影版权切割问题。他预测,中国电影最少还得发展五年才能做到市场细分。

  在研讨到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影院建设,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群飞梳理了过去几十年来影院建设所遇到过的挑战,包括影院建设在当下可能遇到的冲击,唯有革新观赏体验才是题中之意。好莱坞上世纪四十年代电影院的观众数量达到顶峰,随后几年观众数量下降很快,再后来,电影院拆、关了不少,并不是说电影失去了魅力,而是因为其他娱乐的冲击,影院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不投入资金观众数量越下降,华纳公司意识到必须对观众看电影的体验做到革命性的改革,于是多厅影院出现,后来全世界各个国家凡是有多厅影院出现的,观众人数马上上升,而且在世界经济发生危机的时候,影院的观众人次还是上升的。

  政府的重视、数字技术代替了模拟技术、中国观众的收入大幅度提升成为支撑中国影院建设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洪军表示,最近他在苏州参观了一个36米长的巨幕,新技术对电影院的重要影响可能不是颠覆,而是助推进化。尽管现在电商介入电影产业各个链条,甚至是电影在线播放,但影院在短时间内是不会被取代的,因为影院的仪式感是被取代不了的,而影院能否在VR潮中占据有利地位也成为影院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