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传字辈昆剧人“戏比天大”抱团传戏
栏目:艺林
作者:本报记者 吴月玲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三地联动“五代同堂”,《十五贯》晋京一甲子纪念演出——

感恩传字辈昆剧人“戏比天大”抱团传戏

昆剧《十五贯》不同时期的演出海报

  60年前,浙江昆剧团的昆剧《十五贯》晋京演出,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公演了47场,观众达7万人次。1956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使濒临灭亡的古老昆曲得以新生,自此全国陆续建立起了七个专业的昆剧表演艺术团体。60年后的今天,浙江昆剧团将采取三地联动、“五代同堂”的演出方式,再次把昆剧《十五贯》带到北京,共贺一甲子。

  5月12日,在北京长安大剧院将上演“浙沪苏”三地联动、浙昆“五代同堂”版的《十五贯》 。所谓“浙沪苏”三地联动,是指浙江昆剧团、上海昆剧团、苏州昆剧团三团联合,浙昆“五代同堂”是指由“传”字辈的昆剧艺术家们一脉相传的“世、盛、秀、万、代”五代老中青少昆曲演员合作。

  在谈到这次盛况空前的演出时,三个昆剧团的团长提到最多的词是“感恩” 。浙江昆剧团副团长周鸣岐说,参与这次《十五贯》演出的“浙沪苏”三地艺术家系出同门,皆是受传字辈先生的传祚之惠。那些年,传字辈的老师们为了把昆曲艺术传承下去,不计个人得失,不顾年迈体弱,例如在60年前晋京演出中分别饰演况钟和娄阿鼠的周传瑛、王传淞等在临终前的医院病榻上还在教授学生。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称赞60年前的《十五贯》晋京演出不光救活了昆曲,更为可贵的是浙江昆剧团秉承“戏比天大”的精神,以朱国樑、周传瑛、王传淞为代表的老艺术家对艺术的崇高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堪称楷模,他们毫无门户之见和地域之分,把《十五贯》这些经典作品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计镇华、刘异龙等后辈,尔后,上海昆剧团又无私地把《十五贯》传授给包括北方昆曲剧院在内的全国兄弟院团。谷好好说:“正因为昆曲界秉承‘不分彼此、抱团传戏’的优良传统,才使得《十五贯》这部经典作品可以重放光彩,代代相传。 ”她说,年逾七旬的计镇华平日演出只是清唱,而在这个版本的演出中,计镇华将扮装演出,这就是他报恩的一种方式。

  张世铮是世字辈的演员,他回忆60年前跟着传字辈的老师们晋京演出,自己是兴奋的。但是今天,他感到的是压力。他说,到了我们这一代,要把这个戏一招一式地传下去,这个戏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但他也说,在细节上会与前辈们的表演略有不同,像周传瑛饰演况钟时,是以大官生处理,到了我们这一代则是以老生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