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文艺评论:重塑新生态开启新篇章
作者:唐芊缘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5年,中国文艺评论热潮强力回归、重塑生态,一改缺位、失语局面,坚持专业化、理性化和独立性,并与文艺创作、社会现实与公共领域建立起有效联系。

  文艺评奖“瘦身”,以评论引领创作实践

  文艺评奖是文艺评论引领文艺创作、推动文艺繁荣的重要方式, 2015年纷纷“瘦身” :第六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不设奖项,不评奖;第八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和第七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实行“一剧一评” ,以“剧评”代奖;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注重以评代奖塑“口碑” , 18天共举办8场研讨会;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从原有四个子项压缩为作品奖、表演奖两个子项目;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评奖压缩奖项数量,举办研讨会。

  文艺评奖“瘦身”的同时,增强了评论力度。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确定了摄影理论奖,并专门设立理论评论类以吸引更多人投入摄影评论。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设立了书法理论奖(理论批评类) 。 《驻足远望,万物而生——评居其宏〈音乐创作与批评的当下视野〉 》等音乐批评类书籍的书评,在第五届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奖”和“人音社杯”音乐书评征文活动中涌现。湖北、河北和陕西纷纷举办文艺评论奖,大力发现文艺评论人才,繁荣地方文艺创作。其中,陕西将“微评论”“微批评”正式纳入评奖范围,扩大了影视戏剧类、美术书法摄影类、音乐舞蹈曲艺类等文艺评论的获奖范围和影响力。

  依据《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 ,中宣部等多部门制定《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方案》 。继《中国文联关于举办节庆论坛展会活动的管理办法(试行) 》之后, 《中国文联全国性文艺评奖管理办法(修订稿) 》和《中国文联全国性文艺评奖评委库建立实施规范》出台,并制定《中国文联全国性文艺评奖工作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种种实践表明,文艺评奖改革创新深化,“以评代奖”形成共识,引导创作、引领风尚的导向功能不断增强。

  文艺评论理性发声,纠偏历史虚无主义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战中的中国文艺”“和平与正义之声——歌谣与抗战”“2015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回顾与前瞻——抗战题材文艺创作研讨会”等研讨会,大力纠偏历史虚无主义,强化当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重塑抗战文艺创作“历史理性”与“史诗品格” 。 《百团大战》 《东方主战场》等一批带有鲜明纪实色彩的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和评论界好评。

  根据路遥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引发热评,全面深入阐释现实主义作品。影视评论界对《我是路人甲》 《烈日灼心》《滚蛋吧!肿瘤君》等植根于中国当代生活的艺术作品发出理性、客观和具有艺术审美性的专业评论。文艺评论成为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

  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推进艺术实践

  “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艺术家眼中的中华美学精神”“评论家眼中的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精神与民间文艺评论”柯桥高峰论坛等系列理论研讨会,共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聚焦透视中华美学精神——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论文集》出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编纂出版了《中国历代美学文库》 《中国美学通史》《中国艺术批评通史》三套多卷本著作,填补了我国传统美学研究的多项空白。

  2015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20周年,也是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光影百年”中国电影回顾展暨中美文化交流论坛、 2015电影理论评论年会举办暨《2015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发布,评论家呼吁从关注电影产业研究重返电影艺术、美学研究和内容分析,切实推动中国电影艺术进步,提升电影质量和美学品质。

  美德、美学、美文相结合,推动中华美学精神成为文艺创作自觉。在新歌剧诞生70周年之际,文化部复排新版歌剧《白毛女》 ;纪录片《记住乡愁》与张火丁京剧表演都展现了中华美学精神的风范。

  文艺评论阵地建设加强,生态渐趋向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特别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 ;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也强调,“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 。有专家指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本身即是一篇问题意识突出、观点鲜明、论证严密、文风刚健、言之有物的评论佳作。

  各类文艺评论研讨会及论坛举办,“艺术与市场的张力”全国文艺评论家学术峰会、首届中国文艺评论年会、第二届“当代中国文论:反思与重构”高级学术研讨会、中国艺术学的传统资源与当代构建理论研讨会暨第十一届全国艺术学年会、第十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音乐美学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庆、首届中国民族音乐发展论坛、第九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第二届全国曲艺理论学术研讨会、舞蹈学发展论坛、第四届国际创意舞蹈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全国杂技理论研讨会等,着力落实中央政策精神,研讨文艺生态和对策、评论价值和发展。

  首批22家“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建立,举办学术活动40余次,推动培养双语评论员、发展民族文艺评论、共建音乐数字化生态、促进新媒体格局下的艺术传播等。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中国艺术报》等传统纸媒文艺评论版面迅速扩容。 《中国文学批评》 (季刊)和《中国文艺评论》 (月刊)相继创刊。中国期刊网收录的有关文艺评论的文献、期刊中, 2015年篇目呈现跨越式增长,甚至几达2013年的3倍。 “中国文艺评论网”(www.zgwypl.com)开通,是第一家全国性、专业性文艺评论网站。“中国文艺评论”“音乐研究”“舞蹈中国”等微信公众号,积极开展评论。主流媒体、新媒体共生互补、百家争鸣的评论格局形成,文艺评论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文艺评论生态渐趋向好。文艺评论工作者敢于说真话、讲道理。重创作轻评论、用票房代替评论、用记者报道代替评论、以奖代评的问题明显改善。

  建设各级文艺评论组织,壮大人才队伍

  评论界面对新时代的文化语境,在评价标准、话语体系等方面亦需自我审视和完善。“文艺评论也是一种艺术”“艺术评论不能缺失标准与评价体系” ,当代文艺评论家须立足当下、复归本体、重塑主体。全国各省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理论委员会、戏剧戏曲艺术委员会、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等,推动专业评论发展。特约评论员队伍建设和文艺理论评论人才研修项目在各级文艺评论家协会相继开展。

  深入学习《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 、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精神,中国青年戏剧评论家“西湖论坛”举办,中国评论家协会、浙江省文联共创这一活动品牌,致力于打造青年戏剧评论家组织,探索戏剧专业评论新模式,为培养青年文艺评论家拓展新空间。

  深入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央音乐学院主办“2015国家艺术基金音乐评论人才培养项目” ;上海音乐学院、济南大学开始招收音乐评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相继举办音乐评论比赛。书法首次以正式学科身份现身中小学校园。第5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在上海举行。

  2015年,文艺评论迈入时代场域,兴起发展热潮,从评论实践、推动创作、引领风尚、阵地发声和组织队伍等方面系统重塑,开启文艺评论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