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塑敦煌壁画一样塑舞剧《莲花》
栏目:艺林
作者:本报记者 何瑞涓  来源:中国艺术报

舞剧《莲花》宣传照

  多少人曾神往敦煌,被莫高窟壁画惊艳。11月9日至10日,由闲舞人剧场出品、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舞剧《莲花》即取材于莫高窟工匠制作敦煌彩塑的故事,并从敦煌壁画与彩塑中提炼出优美舞姿,以历史为骨、艺术为翼,赞颂人类对于真善之本源的执着追求与美好夙愿。

  1900年,王道士圆箓无意间发现了莫高窟第16号窟后的石室,即第17号窟,封存着数万卷经书典籍,其中有一个契约《乙未年敦煌赵僧子典儿契》 ,记录了晚唐时期,在石窟中做彩塑的工匠赵僧子因为家中穷苦,不得不将儿子卖掉。舞剧《莲花》的编导赵小刚讲述了这个故事,感叹道,那个时代所有的艺术工作者几乎都是默默无名的,唯一留下名字的只有赵僧子,但留名也不是因为他的雕塑,而是因为他卖掉了自己的儿子,这是多么可悲的事。

  赵小刚从小学习敦煌舞蹈, 17岁进入舞剧《丝路花雨》剧组,从演骆驼开始,到演小兵,到2008年重新以编导身份被请回剧组,他对敦煌舞蹈有着深深的热爱。以赵僧子卖儿为切入点,赵小刚将莫高窟的艺术精神融汇于舞剧《莲花》之中,展现艺术工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品格,他说:“莲花的纯洁就像文艺工作者和古时工匠,只有将纯净的心灌注其中,艺术才能留存千年,被人欣赏。 ”

  “西方舞蹈看脚,东方舞蹈看手。 ”这是赵小刚对古典舞的一种理解。莫高窟壁画和彩塑中千变万化的手姿与身姿得以在《莲花》中呈现,石壁上的人影重新幻化出生命。塑匠背着他的彩塑行走在沙漠中,此时彩塑是没有生命的,无口、无耳、无眼。他们走过月牙泉,看到泥沙环绕中的月牙泉舞;看到眼睛与手表演的蓝莲花,借鉴的是北魏和西魏时期壁画伎乐菩萨的手姿;看到了诙谐顿挫的供养人舞,借鉴的是初唐莲花童子壁画;看到手足缠绕的并蒂莲舞,借鉴的是敦煌465窟密宗壁画造型;看到如意自在的金刚罗汉舞,借鉴的是榆林窟西夏金刚彩塑;看到刚柔相济的飞天舞,借鉴的是西魏飞天羽人壁画造型;还有取材于晚唐五代“借经人”原型的摄人心魄的俗世舞,取材于敦煌220窟歌舞伎乐的七宝莲池舞。最终,塑匠将彩塑放入敦煌石窟时,向陪伴自己生命之旅的彩塑挥手道别,彩塑也获得了新的生命,活了的彩塑流下了泪水,渐渐融于敦煌众艺术之中。

  扮演塑匠的是北京舞蹈学院的老师张云峰。跳舞需要童子功,而张云峰26岁才开始接触舞蹈专业知识。他说:“我太爱舞蹈了!我们的传统太美了! ”比如古典舞中的射雁,只是一个简单造型,却可以看见蓝天白云飞鸟,看见一切空间上可以看到的文化认同。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刘敏是《莲花》的艺术总监,她指出,儿时学舞重在模仿,青年跳舞重在体现,舞者重要的是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由有法而无法,她非常希望一些技术达到顶端的舞者可以放弃技巧,用身心跳舞,而不是用身体展示技巧。在她看来,张云峰的舞蹈就已经达到了这种物我合一的忘我状态。

  《莲花》是闲舞人剧场出品的“肥唐瘦宋”系列的第二部舞剧,作为保利剧院2015年国内巡演剧目,已经走过了23个城市, 3万余名观众欣赏过该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