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的旗》剧照
20多年前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农民胡达拜尔地·依明赶着马车送病重的儿子去医院。途中,马车不幸陷入泥石流。危难之际,退伍军人罗强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地挽救了他们,自己却英勇牺牲。退伍之前,这名战士是一位升旗手。怀着对罗强的感恩之心,胡达拜尔地·依明下定决心以后每天都在村委会升国旗,这一坚持就是20余年。
阎清秀导演的电影《我的旗》取材于真实的故事,采用唯美、平实、浪漫的创作手法,通过买旗、升旗、做旗、找旗、传旗几个部分,深深表达了维吾尔族老人胡达拜尔地·依明一心跟党走,希望将爱国精神传承下去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了民族团结、军民团结的时代主旋律,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重点影片。
与正剧风格的《我的旗》相比,同样由阎清秀执导的电影《 “杏”福来敲门》则充满了轻喜剧风格,通过几个大学毕业返乡的年轻人在振兴家乡特色农产品、传承弘扬民族手工艺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以轻松、活泼的形式展现了南疆农村少数民族青年奋斗进取的精神风貌,表现了他们对爱情、事业、人生的理解和选择,生动展示了当下新疆特别是新疆农村的巨大变化。
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的电影《我的旗》 《 “杏”福来敲门》观摩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李准、仲呈祥、向云驹、刘玉琴、皇甫宜川、李道新等专家学者高度评价了两部影片,认为它们主题重大,艺术风格独特,充分接地气、充满正能量,体现了“于细微处见真情、于平凡处见功力”的艺术特色,还原了一个更真实、更新鲜的新疆,坚守着“新疆出品”电影的优秀传统,是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进入新时期、新阶段的例证。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盛赞《我的旗》 “干净、打动灵魂、视角独特” ,较好地体现了“小题材、大主题,小人物、大情感”的创作追求。他认为影片对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展示具体而生动,将新疆基层农民的个体命运情感同国家的信仰、祖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则指出,现在中央提出每个国家、民族都要讲清楚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而这两部影片就是要讲清楚新疆地区的文化特色,讲清楚新疆地区人民特别是维吾尔族人民的文化积淀、思维方式、生存方式和艺术追求。仲呈祥表示。
在导演阎清秀看来,影片所有主创都被故事原型胡达拜尔地·依明深深感动着,她记得在拍摄一场下雨戏时,由于演员要长时间淋着大雨泡在冰水中,一名小演员竟被冻得窒息,最后在其他摄制组成员的帮助下依然坚持完成了表演,“这是因为大家都希望能够让胡达拜尔地·依明这位平凡老人的爱国精神在大银幕上打动更多观众。 ”
《中国艺术报》社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认为:“主创们真正走进了人物内心深处。 ”影片中很多打动人心的片段都令向云驹记忆犹新,例如胡达拜尔地·依明第一次升国旗时的场景,以及小女孩跟爷爷一起用维吾尔语唱国歌时的场景,“不用说少数民族地区,就算是在汉族聚居区,也很少有人能够像胡达拜尔地·依明这样20余年如一日地坚持升国旗,这种平凡老百姓所成就的伟绩理应通过电影艺术的形式载入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