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抗战,就是对理想精神的坚守
——编剧张弓惊谈话剧《平西地下交通线》
栏目:创作谈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萌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从没有一部话剧,让我们感觉自己离历史那样近。在全世界都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看到这样的一部话剧,更显得有意义。 ” 8月中旬,观看了话剧《平西地下交通线》剧组彩排预演的一位观众如是说。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作品,由网舵传媒制作出品的原创话剧《平西地下交通线》将于9月7日至10日在京上演。通过这部话剧,不仅可以让观众了解到抗战时期北平西郊一段亦庄亦谐、让人笑中有泪的真实故事,而且于编剧张弓惊而言,这段艺术创作的过程,亦不啻为一种“精神上的抗战” 。

  “我们只是无知者无畏”

  “发现这个素材,源自我们去年承办中法建交50周年活动的时候。当时,我们关注的主角是住在北京海淀西山凤凰岭脚下的法国人贝熙业先生——习总书记称他‘为中国建立了一个自行车上的驼峰航线’ 。在他的事迹中,我们注意到了一个叫林迈可的无线电专家。 ”张弓惊开始对林迈可产生兴趣,发现了他的传奇经历:在日本轰炸珍珠港的第二天,林迈可和夫人以及另一对燕京大学教授夫妇一起,通过贝家花园去了延安,最后供职于陕北解放区时期的新华社,成为党的无线电事业奠基者之一。

  话剧聚焦在1941年12月9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第二天,通过燕京大学、贝家花园、兰海河别墅三个场景构建这个四幕话剧的故事:来自英国的燕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林迈可在其夫人李效黎的动员下,与好友威廉·班德、克兰尔夫妇一起逃出北平,踏上了去延安的征程。由于平西地下交通线被破坏,他们只能前往凤凰岭下的贝家花园寻找并不认识的贝熙业大夫寻求帮助。白色恐怖下,一行人不但要机智躲避日本人和汉奸的追逐,还要用心化解互不认识的正义之士的不信任,其间有误解、有绝望,但是对于正义事业的向往让他们最终排除万难,成功到达理想家园。

  虽然整部剧展现出正义之士面对敌人时的惨烈与悲情、国恨与家仇,但情节中也有敌我不明时的斗智与斗勇、搞笑与尴尬。此外,创作团队对票房也没有特别明确的期待,“我们只是无知者无畏,就把这个事做起来了” ,张弓惊说。

  选择一次为了理想的奔走

  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之间角色瞬间反转、好人之间互不认识造成了误会——抛开热血剧情和英国人林迈可对贝熙业的法国人身份“不信任”的天然喜剧梗, 《平西地下交通线》的角色设置也颇让人回味:“技术宅”林迈可唠唠叨叨,做事磨磨叽叽,典型的唐僧人格;李效黎一门心思冲向延安,俨然孙悟空上身;若说威廉·班德好吃懒做神似二师兄,克兰尔就是敲边鼓的沙和尚啦——四个人物之间有戏剧冲突,还要共同面对外界的危险,满满的“抗战版《西游记》 ”即视感。

  但同样很特别的,张弓惊在剧中并没有让这段历史故事中最具知名度的贝熙业医生登场。“如果他出场,你怎么解释他这个人物和他的性格?他的事太多了,所以我们还是从小处着手。 ”张弓惊把这个创作思路归纳为“从银河系着眼、从DNA入手” ,让故事有英美对日宣战的背景,也有林迈可在大时代风云中的个人抉择——从“打仗是政府之间的事情!关我们老百姓什么事情呢!我只是个学者”的事不关己,到畅想自己的理想是“要一个永远温暖的家” ;从感动于贝熙业、白求恩、柯棣华等国际友人对中国的深情,到自己也愿意为中国的抗战付出自己的全部力量……以林迈可为代表的人物,让观众在感动中对当年为了正义事业而不惜牺牲的前辈们心生敬仰,也对中国人民在抗日和反法西斯战争中“得道多助”的历史有了深刻反思。

  在剧中,张弓惊将美国诗人罗伯特·佛罗斯特的诗句嵌入其中:“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最初林迈可是想准备好了再走,其实这是知识分子对现实的逃避;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回国、逃到安全地方的路,或者去延安的路——一条是逃亡的路,一条是为理想奔走的路。 ”张弓惊如是说。

  “当我们创作这部戏的时候,在这条被称为‘平西地下交通线’的地方行走时,一想起当年那些英雄人物就是从燕京大学门口到温泉镇,再到凤凰岭,再通过妙峰山到门头沟,曾经走过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时,我们的心情就很激动。以林迈可、贝熙业为代表的一批国际友人,以及以平西地下交通线的地下党为代表的无名英雄,就在这个地方为了人类的尊严和民族的解放,洒下过鲜血和汗水。我们在这里的每一个脚印,其实就踩在他们的脚印之上。 ”张弓惊说,刚开始创作时,他和团队都在讨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有人说,这是一条逃亡的路。不是吗?英美对日宣战,北平作为敌占区,英美侨民恐慌撤离……但是,我们认为,对于紧急回国或者去往其他地区的英美籍人士来说,这条路可能是逃亡。但对于去往延安解放区的林迈可一行,绝对不是逃亡,而是一次为了理想的奔走。 ”张弓惊表示。

  林迈可为什么要去延安

  从创作伊始,到演出大幕即将拉开的近两年时间里,张弓惊不断回到一个问题的原点进行反思与追问:林迈可为什么要去延安?“我认为,一方面他要为中国贡献他在无线电技术方面的成果,造福中国;另一方面,这条向上的路,也是他对人的尊严、精神世界和理想的坚守。 ”用林迈可这个人物反观当下社会,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语境下,《平西地下交通线》的主创想要追问的是:人们精神层面向上的力量又在哪里?

  “现在我们为什么纪念抗战?当然是为了倡导和平,但对于个人来说,是不是也应该在这样的日子里思考我们在精神层面要维护哪些东西,抵抗哪些东西?说到底,世界的发展,最根本的基础在于每个人精神境界的提升。 ”张弓惊说,我们的抗战,就是对理想精神的坚守。

  张弓惊的创作目标,是“接地气又不能乱搞笑” 。话剧《平西地下交通线》在创作初期,张弓惊就强调:千万不能搞成抗日神剧。有人看了这部话剧的联排,赞赏于情节设计的巧妙,“哪里啊,其实我们只是将现实发生的故事稍作加工而已。 ”张弓惊说,他在采访、编写和制作时,深深感到现实中发生的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不管是当代榜样故事,还是很多年前的历史故事,从大情节到小细节,远比坐在房间里编造的要丰富得多。“我们天天想着创作、排戏、拍电影,希望有更好的IP。实际上,现实发生的永远比我们想象出来的要更加丰富多彩。 ”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