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中国人的道德精神
——我们为什么要拍《启功》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丁荫楠 丁震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为什么要拍《启功》这部电影?近两年以来,创作筹备组的同志们经常这样自问。当前的社会,有一股实用主义的浮躁风气;而电影市场也流行“唯票房论” ,以打斗刺激为满足。电影的形式越来越豪华,内容却越来越空洞。

  我们选择启功先生做电影的主人公,是希望探讨人生的一种境界。我们一次次尝试用电影语言讲述启功的人生故事,一次次推翻叙事重构再写,转换各种角度,反复探讨、反复研究。每写一稿,都更加理解启功的内心,更加走近启功的人格,也更加使我们认识到,启功的人生力量来自中华文明的精神。

  一个人教一辈子书,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怎样成为广受人们爱戴、在人们心中威望崇高的人?启功的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千年推崇的高洁慈善的生活方式。这是支撑我们民族屹立东方、身经百难、愈挫愈强的文化精神,是众多像启功这样认真生活的人的生命信念。

  启功的一生告诉我们,纵然生活有坎坷,也不要叹气,而是要认真做人。我们之所以用极为真实的现实主义创作观,不戏说、不搞笑、不刺激,平实生动地真实再现启功的人生,是因为启功真实的言行便已魅力无穷。不要低能的编撰、庸俗的想象与概念的创作,使观众随着电影,一步步走进启功的内心,在观影过程中参照自己的人生,更加珍惜、更加幸福地拥有自己的生命。

  我们常说启功像苏东坡,与社会各阶层都能做朋友,虽为“皇亲帝胄” ,却不以为自己的身份特殊,平易近人,了解平民的需求与爱好,没有所谓的架子。启功内心细腻而敏感,能体会到周遭人的心理状态。有时候他有些孤寂,寡言少语,内心变得深不见底,似乎产生了一堵无形的墙,将自己包裹起来。出世入世间,谈笑现禅机。在生命的最后,启功曾说“物能留,人不能留” 。我们拍这部电影,就是要“留”住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为后人留下老辈学人的生命痕迹。

  启功是大名人,他的作品洛阳纸贵。在这个大师的背后,有多少令人心酸的往事!启功历经了近代中国从衰到盛的整个过程,他的人生经历过社会巨变和文化浩劫,也迎来了文化的春天,就是一部当代中华文化的复兴史。

  启功的待人接物,有传统的礼貌和谦卑,有“难得糊涂”的智慧,有“金刚怒目”的原则,但启功的人生更像是弥勒开口,大度能容、笑对一切。他的善心、慈悲、诙谐、克己,打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这部影片将把启功的音容再次展现给观众,让人们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感受启功先生的厚德与包容,发扬精神的正能量。

  这是一部电影诗,是歌唱心灵的抒情片。结构穿插时空,以情绪为线索,古朴、淡雅与灵动的节奏相结合。我们运用造型与音乐元素,形成写意与工笔兼容的中国画表现手法。留白处,便让观众有无穷的遐想。力求做到对话凝炼、幽默,令影片具有禅意的韵味,同时也是世俗的、接地气的、能与观众共鸣的作品。

  我们精心结构启功的人生轨迹,采取板块叙事、情绪推动,以启功人生中每次关键转折为戏眼,形成节奏更迭、感情变化的多彩片段,完成全片的起承转合。

(丁荫楠 丁震  电影《启功》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