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电视剧《太行山上》 ,认为该剧“四正合一” ,即正史笔法、正剧风格、正气颂歌、正统创作——
电视剧《太行山上》剧照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央视联播了一系列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其中,正在热播的《太行山上》 ,更是描写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军队的一首抗战史诗。
在《太行山上》的导演李伟看来,拍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关键之处在于“创作态度” 。李伟说:“王朝柱老师把剧本交到我们手上时跟我们讲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我们去太行山体验,因此我们若干次到了邯郸,深入涉县、磁县、武安等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体会到的是,那些地方虽然不像大城市那么发达,但他们有很多我们平常看不到的老人们留下的抗战的历史遗物,包括一些旧的照片和用具,他们很怀念八路军,我们深深感到八路军在太行山人民当中的价值和分量是不可替代的。另一方面,我们在涉县看到将军岭有很多元帅、将军的坟墓,包括刘伯承元帅的。他们嘱咐子女自己去世后要魂归太行,可见太行山在那些八路军将领、战士们心中是多么重要。因此,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淡化戏剧性的东西,以还原历史为最高宗旨,尽可能靠近当时的状态和情感,演员做了大量的工作,大量阅读历史素材,然后到当地体验生活,甚至让演员晒黑皮肤,让人物显得更真实。 ”
《太行山上》的编剧王朝柱,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方面是一面旗帜和标志性人物,这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看来,并非巧合,恰恰说明王朝柱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当成毕生的创作主题,并且成为这个领域的制高点。 《太行山上》集中体现了王朝柱的“四正合一”创作原则。 《太行山上》的收视率一度高达2 . 2 %。李京盛解释道:“王朝柱并没有像有些创作者那样从革命历史题材中去寻找所谓的商业点来提高收视率,他的作品的收视率是通过历史本身的魅力带来的。多年来,王朝柱坚持正史笔法,他的作品史料扎实、真实、丰富、具体、鲜活、感人;王朝柱始终坚持正剧风格和正气颂歌,其精神价值取向永远是歌颂英雄,在革命历史中天然就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牺牲精神、奋斗精神这样的价值观,这种正气颂歌恰恰就是中国革命历史给的,那一代革命者用血肉之躯不断建造了一个新中国而且传承下来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王朝柱始终坚持正统创作,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作为一部正剧, 《太行山上》获得高收视率,除了王朝柱一贯坚持的“四正合一”的创作原则外,还有《太行山上》自身的亮点。中国艺术报社社长向云驹认为,在《太行山上》这部剧中,对邓小平的艺术刻画有很多伏笔,这些伏笔甚至可以看到今后改革开放中的一些措施和决策的线索,在某种意义上,该剧的对话达到了政治上的高度和水平。向云驹说:“这部戏全面展示了游击战的风采,展示了游击战为什么能够成为持久战的主要战法,为什么太行山能够成为主要的游击战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本身就具有伟大的艺术魅力,王朝柱认真地还原这段历史就足以让观众感受到中共革命史的风采。 ”
此外, 《太行山上》还塑造了以刘伯承、邓小平为代表的一批老一辈革命家的群体形象。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刘玉琴说:“ 《太行山上》是以人来带历史的,对重要人物和重要历史的诠释相互融合,所以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而且真实感人,显示了主创人员的不凡功力。同时,比较可贵的是作品中主创人员还表现了一种发展眼光和人文情怀,比如描写国民党的军官郝梦龄的牺牲,国民党对属下穿衣吃饭的关心。 ”正如李伟所说, 《太行山上》没有刻意和强化戏剧性的表现手段,刘玉琴也谈到:“刘、邓等人是人而不是神,剧中表现得朴实、朴素,包括一些感情问题也处理得含蓄内敛,没有人为煽情,不过分渲染,尊重还原历史,重在表现普通人、真人,力求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统一,一些情节和细节的设置也比较克制和大气。 ”
在高度肯定《太行山上》的正剧品格之后,针对当前抗战题材电视剧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倾向,中国评协主席仲呈祥指出,在抗战题材作品中要防止一种偏向和误导,即把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对立、把家和国对立、把英雄主义和反战对立。仲呈祥说:“我觉得我们的创作不能简单化的非此即彼,这样就容易产生误导,历史离开了英雄还有历史吗?怎么能够截然把历史和英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家和国分开?这种思维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影响创作。 ”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补充道:“ 《太行山上》指出了一种正确的方向——让抗战的戏回归抗战。近年来在电视剧领域,一些谬论甚嚣尘上,比如某些抗日题材电视剧要特别宣扬人道主义,而摒弃民族仇恨。这种观点忽视了真正的人道主义首先是对生命的尊重,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杀害我们同胞的时候讲人道了吗?我们反击、驱逐侵略者就不讲人道了?这种思想对创作者、对观众都是非常有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