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职业责任感塑造动人刑警队长
栏目:艺林
作者:本报记者 张成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自己从小就喜欢警察,警察对于男孩子来说都是一个情结,他是正义的化身,有力量,是英雄,是那种可以让人向往和敬佩的英雄。 ”在日前举行的电视剧《刑警队长》专家研讨会上,主演于和伟如是表述自己的警察情结。

  作为近十年来第一部在一线卫视黄金档开播的刑侦剧,《刑警队长》开播5天后便登顶收视榜,更随着剧情推向高潮之际连续多日盘踞冠军之席。剧中,以顾铭为代表的刑警斗士不浮躁、不抱怨、不退缩的工作态度赢得了所有观众的高度赞扬,也使普罗大众得以了解浴血奋战在一线的千万刑侦战士的平凡和伟大。

  6月23日,公安部政治部宣传局、 SMG尚世影业和北京金盛信马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在京举办专家研讨会。研讨会上,京沪著名文艺评论家、出品方代表、主创齐聚一堂,共同深入探讨该剧的创作经验,就刑侦题材面对新市场、新环境下的创作方向展开积极讨论。

  《刑警队长》以南通公安局刑警支队顾瑛为真实原型,塑造了一个真实感人的刑警形象。在《刑警队长》播出期间,南通公安局刑警支队一直追看、讨论该剧。南通公安局刑警支队副队长朱奇慧表示,剧中的经典台词“我可以失败,但是我绝不会认输”引发了广大刑警的共鸣。他说:“这就是刑警用鲜血和汗水书写的人生格言。 ”朱奇慧认为,这部剧之所以能引起广大公安干警乃至普罗大众的认同,主要在于:片名取得直白响亮。刑警队长这个角色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要给我们讲什么样的故事,所以大家愿意往下看,另一个原因是原型事迹感人。顾瑛从走上刑警队长这个位置,到最后倒在办案的途中,他多少年来一直坚持命案必破的宗旨。南通市连续15年命案必破率在95 %以上,连续6年命案必破率100 %;创作来源真实。剧中所表现的20多个破案故事,是从几百个经典的案件当中精心筛选的,虽然有些看起来不是惊天动地,但是很有难度,很有深度,有很强的看点,而且也真实;演员演绎完美。剧中演员到刑警支队去体验生活,和刑警队员一块住,一块生活,把每个角色演绎得非常传神,尤其是饰演顾铭的于和伟,他的性格特征和原型顾瑛有很大的相似性,是一个外表冷酷,内心火热的人,话不多,却很睿智,且剧中的刑侦情节表现得很专业。

  如果说专业性是让《刑警队长》在当下所谓抗日神剧、家庭剧、山寨偶像剧、古装剧中超脱出来的重要因素,那么把剧中人物写好则是《刑警队长》广受认可的重要原因,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情报系副教授宋强看来,主人公顾铭身上具有非常鲜明的职业特征,顾铭对刑侦工作近乎痴迷地热爱,不破案件不罢休富有正义感写得非常的有深度。

  尽管是一部刑侦剧,但在广义上来说,它还是一部职业剧,而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除了对刑警保卫人民的天职的敬意,还有一层对广大刑警爱岗敬业的认同感。这也是在创作之初,就被纳入考量的。于和伟说:“我拍这个戏还想要表达职业责任心和职业良心的问题。我觉得现在社会上很多行业都缺少那么一点责任心或者是职业良心。尽管刑警队长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但我还是想通过这样的侦破剧去呼唤一下社会责任感和责任心。 ”

  除了对广大刑警工作、生活的真实再现,对社会责任感的强烈呼唤, 《刑警队长》还对社会现实进行了侧面展示,这也是《刑警队长》对刑侦剧中国化特色的改造,中国艺术报社社长、中国评协副主席向云驹说:“ 《刑警队长》既反映了顾铭的机智,破案的艰苦,也反映了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复杂和由这些案件应该引起的思考。顾铭对这些案件的起因、社会根源也做了一个思考。这些不是刑警队长的职责,但是由于他要破案,他必须要分析这些根源以及怎么铲除这些根源,这也是我们的刑警队长和一般的西方的神探不一样的地方,这是具有中国特色,具有中国胸怀的思考。 ”

  中国评协名誉主席李准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深谙人性的丰富,用自己的忠诚、信仰和强大内心塑造出来的刑警队长是这个剧最成功的地方。他说:“刑警队长的心里分析能力一是来自于他对职业、对人民生命的爱;二是因为他是一个活得非常真实的人。换位思考,不断地寻找罪犯的心理,如果没有这些,这个戏就减分2 / 3。剧中,一个侄子杀叔叔的案子破获之后,刑警队长并没有破案的喜悦,而是惋惜和思考如何能预防这种事再次发生,这已经超出了工作范围,这是他内心的强大和丰富使得他对刑警队长这一职业的超越。 ”

  也有学者指出,这部剧有些地方的处理还是略显陈旧,未能超越现实,比如结尾部分。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聂伟说:“对于结尾,我有一点小小的纠结,我将最后一集看了两遍,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一定要主人公在车祸中殉职,现实中发生的事情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艺术上做一些规避。最后大家在主人公面前露出笑脸并且敬礼这一仪式化的举动,既是在跟观众告别也是跟顾铭告别,这一个温暖的背影已足以承载我们的不忍和感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