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国默片在海外影响的论坛“修复与教学:中国无声电影在美国”日前在北京电影学院举办。美国著名无声电影修复专家马浩然携其修复的《野玫瑰》来到现场。 《野玫瑰》是著名导演孙瑜拍摄的一部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无声故事片,该片由默片时代著名女星王人美和“电影皇帝”金焰主演,在1931年公映后收获无数好评。
马浩然对中国电影的情结来源于童年,二战期间,他看了很多电影,发现在美国电影中,中国人都是请日本人来扮演的,当时中国正在抗战,请中国的敌人来扮演中国人让马浩然觉得很奇怪。很多年后,他第一次去威尼斯电影节看到了中国的无声电影,很受震撼,尤其是看到了阮玲玉主演的电影便爱上了她。后来,他又找了很多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影片去观看。出于对中国无声电影的热爱,马浩然便做起了对中国无声电影的修复工作,并利用自己西雅图国际电影节董事的身份推广中国无声电影。
马浩然表示,修复中国无声电影遇到的最大难题便是经费。马浩然说:“修复老电影,要先把他们从35 mm转制成数码版,然后再转成35 mm,我先跟荷兰的公司合作,他们说有一个新技术,就是把每一个画面,用特殊手段拍下来,然后再把新画面组合起来。这种逐帧修复的方法是很贵的,我们做不到,只能一个场景一个场景的修复。 ”
在新修复的版本中,音乐是重新配的,但马浩然表示,在这个过程中要尽量尊重导演的意图,他说:“好莱坞一些电影修复会为古老的电影加入现代化的因素,这有时会改变导演的原意图,我在修复的时候则尽量遵守导演的意图。比如《野玫瑰》的配乐师先把电影看了一遍,然后再配乐的时候根据场景即兴弹奏,凭感觉走,但他用的音乐都是自己谱写的,非常像古典音乐。 ”
在《野玫瑰》中,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抗战的主题表现得非常隐晦。马浩然说:“当时,因为蒋介石不愿意得罪日本人,电影主创必须用各种方法,来瞒过国民党政府的电影审查官员。他们一般用爱情故事来包装,在《野玫瑰》中,他们一句日本人都不会提,统称为敌人。 ”
观看影片后,北京大学教授李道新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孙瑜在其自传里头提到过这部影片拍摄过程,此前王人美是从明月歌舞团转到联华公司的准演员,孙瑜看中了她独特的气质便决定让她演《野玫瑰》 ,王人美通过这部电影一炮而红。这部电影的拍摄时间是‘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前夕。王人美这一代明星与中国跌宕起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王人美之所以通过《野玫瑰》一炮而红,是因为她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国女性形象。一个城市里的画家、音乐家来到一个乡村,邂逅这么一个美好的乡女的故事,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及此后很多电影中还会继续出现,但是在《野玫瑰》里,王人美塑造的“野玫瑰”是空前的,王人美一直以非常健康阳光的形象出现在银幕上。 ”李道新认为,这种情况在“五四运动”后的中国主流文学艺术话语当中,其实都是非常罕见的,当时既要启蒙,又要救亡。启蒙和救亡的双重辩证使得我们每一个个体都必须承担国家和民族存亡的职责。所以我们电影大多数都是需要以一种非常严肃、大义凛然的方式呈现个体的命运。但是在这部电影当中,我们看到一种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更早的一种新现实主义精神。这种新现实主义精神与孙瑜的浪漫主义联系在一起,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