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苍凉悲壮的英雄史诗
——评新编戏曲电影《苏武牧羊》
栏目:品味
作者:张大新  来源:中国艺术报

豫剧电影《苏武牧羊》剧照

  作为电影拍摄基础和依据的豫剧舞台版《苏武牧羊》曾经历过长达6年的编排打造过程,在借鉴话剧、影视的表现手法和现代声乐技法,将舞剧、歌剧、话剧融为一体等方面,反复磨合锤炼,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为电影版的拍摄制作提供了重要参照。电影版《苏武牧羊》的编导在舞台剧基础上,充分调动现代电影的技术手段,尤其是创造性地将3 D技术引入摄制过程之中,对原作的历史素材、创作主旨、情节设置、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等进行了重新审视和统筹布局,充分发挥独具个性的导演谋略,使剧作展现出磅礴浩瀚的气势和跌宕起伏的情感冲击力,获得了超越历史时空的精神内涵和现代审美价值。

  电影版《苏武牧羊》着力演绎舞台版苏武持节出使匈奴,临危不惧、坚守信念,在与羊为伴、与狼为邻的极端恶劣的环境中渴饮雪、饥吞毡,苦苦挣扎十九年,终于完成使命回归汉朝的英雄壮举,讴歌其心存社稷、回归故国的执着信念和忠贞刚毅、凛然不屈的节操气质。其充分调动电影艺术营造还原历史时空的显著优势,将有限的舞台扩展到广袤荒寒的古老边塞,变虚拟意念性环境为苍凉恐怖的沙漠实景,再现两千年前的苏武在荒芜人烟的北海与世隔绝、吞毡噎雪、持节思亲的孤独身影,让今日的观众透过其蓬头垢面、倔强挣扎的影视形象,洞晓其坚韧顽强、心系汉室的崇高气节和磊落襟怀。

  为了突出和强化苏武的报国之志和勇于担当的献身精神,影片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将苏武奉旨出使的背景由大汉连年伐胡、匈奴震慑、谋求议和改为胡汉激烈拼杀、双方死伤惨重的对峙状态,子卿的受命使胡一变而为主动上奏,临危请缨,一出场即被置身于汉匈长期争战、国无宁日的民族冲突之中,其请命出塞所肩负的结盟修好、安边惠民的政治使命就显得庄严神圣却又成败难测。影片编导者围绕苏武奉命出使匈奴的史实,变舞台剧的单线叙事为多线叙事,巧妙运用蒙太奇叠印手法,匠心独运地拍摄了一系列撼人心魄的动感“碎片” ,予以交错复叠的剪辑组合,简洁明快地将影片主人公系国家安危于一身的请旨出塞与朝廷重托、汉廷使臣议和结盟的诚信坦荡与匈奴上层的强悍狡诈、使团成员计谋败露与单于的威胁诱降等和与战、诚与诈、节义与卑屈等对峙较量的场面细节逐次展开,让观众在悬念迭起、节奏紧促的矛盾冲突中心潮激荡,并在心灵震颤的过程中对悲剧主人公义无反顾、九死未悔的刚贞气节和舍身报国的崇高人格精神报以深深的服膺和热情的礼赞,进而在血脉贲张中受到灵魂的洗礼和净化。

  应当说,苏武形象的传神雕塑,主要得力于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对主人公精神气质的理解和把握,玉成于他酣畅淋漓、掌控自如、声情并茂的演唱和以形显神、以声传情、以舞明志的做工和念白。作为豫西调的当代名家,李树建在《苏武牧羊》演唱中对声音轻重疾徐节奏的控制,对其音域宽广、嗓音洪亮、声韵醇厚、苍凉悲壮演唱风格的发挥,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精妙绝伦、荡气回肠的绝佳地步。较之舞台剧,电影版强化了对白的功用,李树建采用地道的豫西方言,无论是刚直耿介的对话,还是哽咽低沉的泣诉,都做到声声贯耳,沁人心扉,中节合度,令观众心动神移。尤其是终场与大单于对话,由舒缓到高亢地讲述汉节的文化内涵、民族精神及其象征意义,抑扬起伏、顿挫低昂,时而行云流水,时而排山倒海。末尾一句“我要回家,我要归汉”的呐喊,汹涌激荡,可谓“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其情韵气息在人们心头久久回荡。

  戏曲电影《苏武牧羊》在戏曲电影化、艺术化探索进程中积极探索,取得了诸多突破性的进展。草原实景与模拟外景的设置,把有限的舞台空间扩展到视野宽阔的远古荒原,给人以真切的历史感;带有异域情调的少数民族音乐歌舞的编排穿插,为这部具有多民族文化交融特质的电影增加了赏心悦目的新鲜感,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衬映了主人公不为美色所动的坚贞操守;戏曲武打场面的拓展与电影式的全景展现,如实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也揭示了李陵殊死拼杀、爱恤士卒的本真人格;作为大汉象征与苏武人格化身的“汉节” ,与主人公形影不离,往往在戏剧冲突的紧要关头“现身”亮相,以有无相生的辩证思维方式诠释出“汉节”不可亵渎的神圣和权威,具象出苏武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无坚不摧的强大动力之源。

  戏曲和电影毕竟是两种反差极大的艺术形式,以电影手法演绎戏曲故事,两者的扞格错位是不可避免的,实现二者的无缝对接是十分困难的。尽管戏曲电影《苏武牧羊》的编导者在化解弥合两者之间的矛盾方面极富想象力,采用了许多技术手段,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不尽如人意之处仍在所难免。最突出的恐怕还是舞台剧的服饰化装能否直接用于电影,程式化的表演方式能否恰如其分地展现人物心理与情感的细微变化,比如阿云救活冻僵苏武一节,远远没有达到细腻柔婉、感人肺腑的纯美境界。纪实性画面“碎片”的过多叠加,虽有唤起历史记忆的真切感,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抒情主线的紊乱和间断,戏曲原有的情感冲击力有所削弱。

  戏曲电影《苏武牧羊》可说是响应时代呼唤及时推出的一部艺术精品。影片通过塑造苏武这位节操冰坚、百折不挠的爱国志士的感人形象,谱写了一部苍凉悲壮、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形象地诠释了作为民族精神和人伦风范的“节”的丰富内涵。在当下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节”应当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气节和人格精神的载体,他不仅包含着传统儒家提倡和恪守的“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人格品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和“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的生命价值观,也应当融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之内。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建构宏伟博大的精神家园,以高度的自觉和自信迎接时代风雨的洗礼,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主题。戏曲电影《苏武牧羊》的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将随着她的放映传播逐步彰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