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关公戏的“冷戏”唱热
——观京剧《白马坡》有感
栏目:品味
作者:刘连群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央视戏曲频道栏目《空中剧院》近日举办的“2015天津行”期间,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演出了传统的关公戏《白马坡》 ,由于该剧多年鲜见于舞台,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剧场气氛热烈,取得了把“冷戏”唱热的好效果。

  《白马坡》又名《斩颜良》 ,内容出自小说《三国演义》第25回。记得1981年元旦刚过,李万春、赵松樵两位艺术家曾经在天津新兴影剧院合演此剧,还带有颜良出征之前,刘备设宴践行,请他给关羽捎信的情节。那是一次难得的强强联手,李万春饰演关羽,同样擅演关公戏的赵松樵,又因以演颜良闻名,有“活颜良”的美称,故而出演颜良,从脸谱、扮相、服饰到手中特制的大刀以及演法均独具匠心,与众不同,而且虽然已经是八十高龄,在台上演来依然虎虎生威。

  这次青年京剧团的演出,因为时间关系,只演了两军会战的场次,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饰演关羽、颜良的董玉杰、韩云江,都是很有实力的演员,基本功扎实,且得到名家的传授。董玉杰工武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崭露头角,主演了许多传统名剧,后拜武生名家王金璐为师,艺术上得到了新的提升。他的关羽急步出场,趟马中与马童相互配合的身段、工架,都很注重形与神的结合,快与慢、刚与柔、动与静的处理,体现出人物凝重、沉稳中蕴含的威勇。以关公戏享名的京剧前辈李洪春先生说过,身段好看不好看,主要看腰功,腰掌握得好,立腰、长腰、撑腰、扭腰和左右弯腰等系列动作运用自如,造型中的威自然就出来了。韩云江的颜良沿袭了赵松樵的路数,开打和唱、念突出人物的凶悍、骄横、不可一世,为衬托关羽的威勇做了很好的铺垫,如果手中再有一把赵老那样尺寸大、分量重、形状虎势的“颜良刀” ,将会更具强烈的传奇色彩。

  《白马坡》的演出,使我联想到了历史悠久、独具风韵、剧目丰富而近年来不多见于舞台的关公戏。京剧的关公戏,业内又称关戏、“老爷戏” ,戏曲中的关羽形象,可追溯到元代关汉卿笔下的杂剧《关大王单刀会》 。京剧的关公戏主要是继承昆曲和徽剧而发展起来的,“四大徽班”进京,米喜子、程长庚等带到了北京,此后第二代京剧演员谭鑫培、汪桂芬、刘鸿昇等均演关公戏。当时的剧目不多,却就有《白马坡》了,还有人们较为熟知的《战长沙》《华容道》等几出。

  关公戏的兴盛和演法特色的形成,与从宋代起,元、明、清历朝对关羽的高度推崇,不断加赠和升级封号有关,也有元末小说《三国演义》浓墨重彩的描绘和广为流传的作用,使其成为忠义和勇武的化身,直至从一位武将被神化为“关圣帝君” ,供奉香火。清代,京城的关庙达二百余座,居各路神庙之冠。早期演关羽,正是深受庙中神像的影响,保持威严肃穆的形象。后经艺术家的创造、发挥,更为注重气度、工架,于凝重、凛然中彰显神勇,保留着拟神的风姿和气韵,为此别具一种内敛的力度和雕塑美,构成了关公戏独特的一大看点。

  关公戏的成熟和发展,米喜子的学生、李洪春的老师王鸿寿(艺名“三麻子” )功不可没,今天舞台上关羽的脸谱、服饰、唱腔、身段、造型乃至手中的青龙偃月刀,都包含着他的创造成果。他融老生、武生、架子花脸、武花脸的表现手段于一体,丰富了关公戏的表演艺术,并在戏中增设了马童,通过马童的翻扑,为关羽的出场营造炽烈的气氛,在趟马中和关羽的动作相互呼应,以一幅幅错落有致、壮美多姿的造型,映衬了关羽的特殊形象,增强了戏剧的观赏性。

  继王鸿寿之后,擅演关公戏的名家辈出,剧目也日益丰富,依据《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编撰,据不完全统计,从《关公出世》 ( 《斩熊虎》 )到最后《走麦城》也有40余出,关公戏已经成为一种独具一格、群星争辉的剧目类型。

  近年来,随着老一辈名家的相继凋零,各地京剧舞台的关公戏演得少了,偶有露演也多是在《长坂坡》后带《汉津口》 ,或《华容道》一折,剧目寥寥。关公戏文武并重,确实对演员的要求很高,需要唱、念、做、打的全面功夫,还要具备相应的气质和修养,有些传统剧目在文本和表演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整理、加工,但有条件也有志于此的当代名家和后起之秀,通过向老艺术家请教和自身的努力,应是能够把京剧宝库中这一独具审美品格和艺术魅力的珍贵遗产,抢救、传承下来并有所进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