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中国故事,演绎西方经典
作者:本报记者 何瑞涓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推出年度收官之作《成语魔方》 《小飞侠彼得·潘》 ——

讲述中国故事,演绎西方经典

儿童剧《小飞侠彼得·潘》剧照

  继推出《宝船》 《三个和尚》 《天才小精灵》等剧作之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再度推出两部2014年收官之作—— 《成语魔方》和《小飞侠彼得·潘》 。在12月21日的媒体见面会上,中国儿艺负责人及两剧主创团队齐聚,院长尹晓东介绍说,两剧一中一西,一小一大,体现了中国儿艺越来越明晰的创作方向,即“中国经典、外国经典、现实题材”并举。 《成语魔方》用充满艺术想象和童趣的表达方式演绎优秀传统文化, 《小飞侠彼得·潘》用艺术和高科技相融合的方式带孩子和大人们一起感

  受世界经典童话的魅力,两部新戏交相辉映,将于12月27日同时上演,为孩子们献上新年大礼。

  《成语魔方》 :创新演绎四字成语,传递中华传统美德

  从前有两个村庄,一个叫懒村,一个叫勤村。故事从这里开始。这是《成语魔方》中的《揠苗助长》 。尹晓东说,成语是中国语言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故而《成语魔方》推出成语故事,也是系列组合式儿童剧“中国故事”的开篇之作。

  全剧由《揠苗助长》 《班门弄斧》 《哭竹生笋》 《滥竽充数》四个成语故事组成,用不同的表现风格创新演绎四种人生智慧,在潜移默化中带给孩子们启迪。四个故事既独立成章,又浑然一体,看似没有必然联系,但每个故事中都蕴含着中华民族流传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智慧。 《揠苗助长》告诉小朋友们要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要揠苗助长; 《班门弄斧》讲述的是不要在内行面前卖弄自己的本领、自不量力; 《哭竹生笋》告诉小朋友们眼中要有慈悲,心中要有爱,孝能感动天;而《滥竽充数》让小朋友们知道不要弄虚作假,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称为“魔方” ,也是因为表演形式上如同转动魔方,全剧通过9块充满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屏风的不断变化完成四个故事的衔接,每次转动讲述不同的故事,色彩各异又和谐统一。该剧采用了集体创作的新模式,四个故事由四组不同的编剧和导演分别创作,各具新意,而演员共六名,其中三位为国家一级演员,每位演员一人分饰多个角色,时而诙谐幽默,时而深沉高远,在《揠苗助长》中的“老爹” ,到了《滥竽充数》里就化身作“南郭先生” ; 《班门弄斧》中的“孔子” ,到了《滥竽充数》中则变成了“乐官” 。

  《小飞侠彼得·潘》 :每个人都曾拒绝长大,找回失去的童心

  每个人都曾梦想自己会飞,都曾有渴望长大和害怕长大的瞬间。而彼得·潘正是这样一个永远不会长大的会飞的小男孩。 《小飞侠彼得·潘》改编自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詹姆斯·巴里1904年创作的享誉世界的经典童话,主要讲述了永远不会长大的彼得·潘与永远不想长大的小女孩温迪在“梦幻岛”上和小伙伴们一起收获友谊并与海盗船长虎克斗智斗勇的奇幻故事。

  该剧剧本曾荣获全国第八届戏剧文化奖大型剧本金奖,编剧董妮指出,剧中对杀戮等行为做了回避,定位于奇幻、瑰丽和童趣。童趣不是低智,而是把有趣的事情归纳提升。之所以把这部经典作品搬上舞台,是因为当前家庭对孩子成长过于干涉,使孩子处于“无菌”状态,而把孩子们带到剧里的“梦幻岛” ,让他们自己处理人际和世事纷繁,从“梦幻岛”回来之后,孩子们也会更加清醒而坚定地面对成长。同时,飞行是对心灵自由的向往,成长意味着责任,能够飞行和不愿长大是每个人的本能,这部剧也告诉每一个人,长大过程中不要失去童真,要保持自由的心灵。该剧导演、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廖向红也指出,《小飞侠彼得·潘》鼓励人们有信心面对成长、面对未来,除成长主题外还强化了母爱主题及友情、宽容等主题,在明快欢乐的基调中让孩子增长勇气、学会承担,也让大人找回最初的童心。

  《小飞侠彼得·潘》从创作到走进剧场大概用了一年时间,其中面对的最大难题是怎样让人物“飞”起来。电影中常用威亚,但儿童剧舞台上却并不常见。此次剧组与曾参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威亚公司合作,加入了威亚的运用。剧中还使用了多项高科技技术,舞台背景是巨幅LED屏幕,当小飞侠带温迪和孩子们从窗口飞出去,穿越整个城市,穿越沙漠与河流,穿越星空,直飞向右手第二颗星星上的“梦幻岛”的时候,场景立体而逼真,剧作中很多类似这样天马行空的场景都得以呈现在舞台上,奇幻而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