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我之旅
——简评话剧《离去》
栏目:新作快议
作者:乔宗玉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初夏,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演改编自美国当代剧作家奈戈·杰克逊的同名剧作《离去》 ,“李尔王” 、“阿尔茨海默症” 、类似契诃夫《三姐妹》的“姐妹情愫” ,让《离去》在这个逐利的年代闪现出亲情的温暖,让人感受到爱的力量。

  《离去》把原著中男主人公埃略特·布莱恩莎士比亚研究专家身份改为专门出演莎士比亚戏剧(后简称“莎剧” ) 、尤其擅长扮演“李尔王” 、并对“莎剧”有所研究的学者型演员。这样的改编,是为了让中国观众对剧情有一个更好的适应。“李尔王”片段不断插入,“戏中戏”形式,使该剧充满了感性的“莎剧”色彩。

  《离去》展现了老年埃略特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后,他的灵魂( “影子”一角)与他渐渐衰老的身躯、记忆不断对话,任谁也无法抗拒时光之箭,不论曾经多么辉煌、多么伟大,终归于虚无。而“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于每个人的内心来说,都是极为痛苦、极为无奈的。

  与“李尔王”相对应,埃略特有三个女儿。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的他误把三个女儿的名字叫成“李尔王”那三个女儿的名字,甚至在幻觉中用“李尔王”的台词与她们对话。“李尔王”的大女儿、二女儿不孝,三女儿替父报仇,惨遭杀戮。与“李尔王”的女儿们不一样的是,埃略特的三个女儿尽管各有各的毛病,之前也互生嫌隙,但最后互相谅解,亲情战胜了一切。

  《离去》是一次“寻找自我之旅” 。埃略特、大女儿艾尔玛、二女儿利兹、三女儿考狄丽娅。埃略特纠结在自己与“李尔王”之间,把“戏如人生” 、“人生如戏”融入自己的生命,“人戏不分” 。当他看见大女儿艾尔玛时,叫她“高纳里尔” ( “李尔王”的长女) ,艾尔玛断然否认;当他看见二女儿利兹时,叫她“里根” ( “李尔王”次女) ;当他看见小女儿考狄丽娅时,叫她“考狄丽娅” ,惟有与“考狄丽娅”同名的三女儿没有诧异之色,此时,二女儿利兹说了一句:“你觉得,这是爸爸在叫考狄丽娅,还是李尔王在叫考狄丽娅? ”这是多么富有哲理思辨的台词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 ”这个命题,令古今中外无数人迷惑,这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困惑。

  人总是在不断发现自我,寻找自我,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寻根文学”掀起当代最大的一拨“寻找自我”思想浪潮。在《离去》一剧中,“寻找自我”也是它给予观众最深刻的思索之一。埃略特一点一点地遗忘过去的辉煌,同时也包括他因为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在舞台上忘词的尴尬、狼狈……最终,如三女儿考狄丽娅说的,“在你们眼里他是个病人,在我眼里他是个崭新的人……”剧末,“影子”的离去,象征着那个伟大的“莎剧”演员、“莎剧”专家埃略特的“离去” ,可他作为另一种形态——困在“阿尔茨海默症”中的人生活着,那是一种近乎孩提的状态。他不再痛苦,不再纠结,不再为尘世间的一切而烦躁,他成了一个“新人” ——这亦是一种真实的“自我” ,抛去了社会光环的“自我” 。

  大女儿艾尔玛最初给观众的印象,是刻板、老气的中年妇女,有着近似“老处女”的怪异气息。三个女儿中,艾尔玛一直陪爸爸住,深知“阿尔茨海默症”病人给家人带来的各种麻烦。她经济收入不高,对利兹要把房子卖了、送爸爸去高价养老院深为反感。当幻觉中的父亲与她交谈,劝她不要逃避社会时,我们感受到她从事教育工作不被父亲理解,被父亲认为“平庸” ;和姐妹们争执时,艾尔玛忽然大声对利兹说道:“你知道生活中有多少东西是我不喜欢的吗? ”由此可见,作为长女,艾尔玛没有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所以她不自信,所以她早早习惯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我想,这也是她无法出嫁的一个心理原因。

  二女儿利兹活得洒脱,虽然只是一个三流小明星,可对生活有热情,并且还不时贴补家里。她的自私在于不肯回家照顾爸爸,成天沉迷于追名逐利。小女儿考狄丽娅,是全剧中变化最大的角色,从小备受父母宠爱,浪迹天涯,抽大麻,十足一个“问题女孩” ,亲情唤醒了她的家庭责任感。剧末,考狄丽娅主动承担了照顾父亲的重担,并与姐姐们达成和解。

  《离去》 ,人的生命、乃至灵魂的“离去” ,是必然的,而人类的亲情却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