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中国的编剧才最懂中国观众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只有中国的编剧才最懂中国观众

——阿来、非行、张挺眼中的电影“中国故事”写作

 

  >>阿来:其实艺术有一个很高的境界,就是本真和朴实,这正是我在创作《西藏天空》时追求的境界。

  >>非行: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如此之多的事情,它们极大地激发着创作者的想象力,我们与其抱怨本已十分宽松的审查制度的限制,不如集中精力去发掘更多更好的中国故事。

  >>张挺:在塑造人物时,我借鉴了明清白话小说的手法,去掉一切修饰性语言,只用最纯粹的口语表现人物性格。对于以塑造人物为主的小成本影片而言,有一定借鉴价值。

  在不久前揭晓的2013年度“中国影协杯”优秀电影剧作评选中, 7部获奖影片无一例外都是中小成本影片。无论是商业片模式运作的《中国合伙人》 《全民目击》 ,还是走主旋律路线的《西藏天空》 《警察日记》 ,抑或几乎没有商业诉求的《胡巧英告状》 《孔二皮进城记》 《酒肆风雪夜》 ,每一部都在讲述纯正的中国故事。

  《失恋33天》 《致青春》 《小时代》等中小成本影片抗击好莱坞大片的成功经验,正在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国产电影创作者,将视线从金戈铁马或枪林弹雨的架空世界转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与普通人的情感。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作为“一剧之本”的编剧所起到的作用,无疑至关重要。在表彰典礼结束后的座谈会上,阿来、非行、张挺等获得“中国影协杯”表彰的编剧,从各自的角度解读了编剧应如何发掘最优秀的中国故事。

  阿来(电影《西藏天空》编剧) :

  将藏族故事还原成普通人的故事

  我身上有藏族血统,也在藏族地区度过了少年和青年时代,但在创作《西藏天空》剧本的过程中,我愈发深刻地感受到,很多创作者,甚至包括我自己在内,并不那么真切地了解西藏的文化。人们都觉得西藏很神秘,但我认为所谓神秘的根源在于不了解。如果创作者没有做过特别深入的研究和观照,而是在作品中展示出他所想象、所希望的西藏,那么这部作品里出现的藏族人就只会是穿着藏服的符号,是被抽空了的形象。这样的人物毫无疑问是没有活力的。

  在我看来,写好藏族题材其实很简单。在我自己的文学写作当中,只要把他们当成正常的人物来写,就很真实了。当然,要想创作出真正动人的西藏题材,创作者还要加以细致入微的体察和观照,挖掘出故事背后的文化因素、哲理因素以及意识形态因素。然而事实上,如今有些西藏题材的创作者却习惯于反其道而行之,不是从藏族人真实的生活出发,而是概念先行,首先构想出各种各样的主题与方向,然后再让人物与故事去承载这些构想。在这种创作方法的统领下,所有的人物都不再是人,而是符号化的工具。

  我希望通过《西藏天空》的故事来破除西藏的神秘感。这部电影讲述了两位西藏青年——庄园少爷丹增与农奴普布之间的恩怨情仇,表现了在几十年的时代变迁中,人与人之间达成和解与平等的艰难过程。影片所讲述的解放,不仅是农奴普布的解放,也是少爷丹增的解放,更是人的解放。如何把人还原成真正的人,这是我最想写的。在影片中,无论是时代、文化还是政治因素,都只是人物性格发展的背景,是人实现自我完成的一种推动力。

  其实艺术有一个很高的境界,就是本真和朴实,这正是我在创作《西藏天空》时追求的境界。这又让我联想到,究竟应该怎样创作中国梦题材的作品?我们在创作时,从来不会面临作为整体的中国梦,而是会面临一个个作为个体的中国梦,如果我们无法讲述好个体中国人的生活与梦想,我们就讲不清楚中国,因为所有的中国梦,都与每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成息息相关。个体的完成包括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和情感上的完成,我想,当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在社会上实现自己正常的梦想的时候,中国梦也就实现了。

  非行(电影《全民目击》编剧、导演) :

  中国电影需要自己的“阿甘”

  我产生创作《全民目击》剧本的冲动,源自一条看似跟剧情毫无关系的网络新闻。2011年我回安徽老家,看到了一条有关儿童被拐卖的新闻,就问弟弟,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做?他有个5岁的女儿,他说,如果我女儿被拐卖了,我会立刻辞职,带上我老婆,开上我们那辆车,走遍天涯海角也要找到她。我又问,如果还是找不到呢?他回答,找不到也要继续往下找,否则我一生都不能原谅自己,无法得到安宁。弟弟说这话的那一瞬间,我特别受感动。带着这份感动,我决定以商业片的手法,去创作一部表现父亲对独生子女的爱的故事。

  《全民目击》公映后,很多人问我这电影是怎么通过审查的,其实在我心目中,中国电影的审查制度已经放得很开了。这个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如此之多的事情,它们极大地激发着我们这些创作者的想象力,我们与其抱怨本已十分宽松的审查制度的限制,不如集中精力去发掘更多更好的中国故事。通过近几年对市场的观察,我认为有两类电影很值得编剧关注:一个是有特点、有质感的情感题材,另一个是中国英雄题材。对于前一种题材, 《致青春》 《中国合伙人》 《全民目击》等影片的成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了印证;而后一种题材,还是当下电影市场上的稀缺资源。为什么好莱坞电影这么多年都能风靡全球?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有塑造具有人格魅力的英雄的能力。一部商业电影,本身就需要在陶冶观众情操的同时,提供具有鼓舞力量的正能量——中国的商业电影太需要属于自己的“阿甘”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男主人公)了。

  张挺(电影《孔二皮进城记》编剧) :

  小成本电影应多向传统取经

  在《孔二皮进城记》中,我尝试了一种比较中国化的叙事方式,就是不以事件为主,完全把焦点集中于人物身上。这部电影有105场戏,其中102场都有主人公孔二皮,影片基本上是在不放松、不间歇地塑造人物。这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写法:在折子戏里,往往是一个主角从头唱到尾,贯穿全剧。而在塑造人物时,我借鉴了明清白话小说的手法,去掉一切修饰性语言,只用最纯粹的口语表现人物性格。我觉得,对于以塑造人物为主的小成本影片而言,这样的创作方法有一定借鉴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有很多优秀的遗产,在电影创作方面,我们借鉴得还远远不够。我们现在总是在说全球化,我认为在价值观层面,我们的电影创作可以走向全球化;但在审美趣味和艺术传统层面,我们还是要坚持自己的特色。为什么日本电影、法国电影、伊朗电影一眼就能看出来?就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电影创作者坚守着自己独立的叙事模式和情感表达方法。老舍先生写话剧《茶馆》 ,采取的是《清明上河图》式的全景展现式的表现手法,使这部作品成为优秀的中国式叙事的典范,并让全世界都感到震撼。同样的,中国电影要崛起于全世界,依靠的不仅仅是3 D技术和电影特效,更是具有中国魅力的艺术表达方式。坚守自己的传统与所长,才会让中国电影的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