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文艺理论评论家、电影事业家陈荒煤的本名叫做陈光美,他后来之所以为自己取下“荒煤”这个笔名,一是为了与本名谐音,二是为了寓意“能像荒野中未被开掘的煤炭般闪闪发亮” 。纵观陈荒煤的一生,虽波澜曲折,但的确时刻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荒煤同志的文艺生涯是和他的革命生涯同时起步的。从上世纪30年代到他逝世的90年代中期,荒煤同志既在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的道路上积极进取、与时俱进,也在为新中国电影事业、文学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 12月18日,在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影协、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电影资料馆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陈荒煤诞辰100周年纪念会暨《陈荒煤文集》首发式”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对这位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1913年,陈荒煤出生于上海。上世纪30年代初,他先后在武汉、上海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活动,后转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4年,他开始小说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忧郁的歌》和《长江上》 。1938年秋,他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文学系任教,曾带领该院文艺工作团赴华北抗日前线采访,创作了《陈赓将军印象记》等报告文学作品。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他又创作了《模范党员申长林》等作品,后来结集为《新的一代》 。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文化部门领导,先后任中南军区文化部部长、文化部电影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主要负责电影工作,同时撰写文艺评论。粉碎“四人帮”后,他历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顾问,文化部副部长、顾问,中国作协副主席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等职。
曾在延安鲁艺与陈荒煤结下深深友谊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回忆,陈荒煤是一个对工作极富热情、一丝不苟的人。“作为延安鲁艺的教员,荒煤同志亲耳聆听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来,他根据讲话精神创作了戏剧《我们的指挥所》 (后更名为《我们的指挥部》 ) ,为了使演出效果更加真实感人,他专门邀请陈赓和周希汉来指导排练,两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对剧情和表演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于蓝回忆道,“这部剧演出后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欢迎,有人问荒煤成功经验,他回答说:‘有了生活的根,才会结出创作的果。 ’其实,这正是整个延安鲁艺的艺术创作准则。 ”
与陈荒煤共事多年的电影理论家罗艺军认为,陈荒煤在遵照艺术规律组织电影创作与生产、把行政手段与评论方式结合起来为电影事业的发展排难解纷、广泛团结电影艺术家等方面,都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著名作家袁鹰就深情回忆了陈荒煤在十年动乱结束后著文为电影《阿诗玛》和影片女主演杨丽坤平反的往事。“荒煤同志的文章唤起了社会大众对杨丽坤、对《阿诗玛》的关切之情,很多读者都为杨丽坤的不幸感到激愤。经过一番波折之后, 《阿诗玛》和杨丽坤终于获得平反。荒煤同志的文章讲的是《阿诗玛》的问题,但更大的意义在于使一大批在十年动乱中蒙受不白之冤的影片和电影工作者重获新生。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的这种胆识与责任感,不得不令人敬佩。 ”袁鹰表示。
据悉,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陈荒煤文集》共十卷,分小说、剧本、报告文学、散文、文学评论、电影评论、日记书信等类别,系统收录了陈荒煤已发表的集子和未发表的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