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国家加大了对京剧的重视力度。 “青研班” 、“流派班” ,不断提高京剧演员的水平。众所周知,京剧得从小练“四功五法” ,是苦得不能再苦的行业,同时,京剧对从业者要求很高,扮相、嗓子、形体,一样都不能差。有的班死活招不来一个满意的小生,或者出不了一个大气的青衣,只能说,这都是天时地利的缘分。
如果不是在北戏少儿戏剧场看了紫曦少儿京剧苑的汇演,我难以知晓,现在的京剧幼儿教育情况。从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来说,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京剧系从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中选拔出苗子,那么,这个孩子开始学戏时多半已经十一二岁,比早年五六岁开蒙学戏、七八岁登台的老一代演员晚了许多,所谓“童子功” ,已沦为“少年功”了。
紫曦少儿京剧苑是“北戏生源基地” ,小朋友们在名师指点下,学会不少折子戏,他们多次参加公益演出,在各种赛事中获奖,成为小有知名度的小角儿。今年初冬,紫曦少儿京剧苑在北戏戏剧场举办汇报演出,我注意到节目单上,他们最小的8岁、最大的14岁,大部分年龄集中在10岁、 11岁,正符合北戏招生的标准。
马祎昆和王京合作的《梅龙镇》 “游龙戏凤”打头阵。这出戏,两个小演员唱、念、做中规中矩,给整场演出开了好头。“游龙戏凤”最好听的是“月儿弯弯照天下”一段对唱,电影《梅兰芳》中梅葆玖与王佩瑜为片中的“孟小冬”和“梅兰芳”做的配唱,恰好,马祎昆也是一位坤生,她和王京的声音搭配甚是不错。在“游龙戏凤”美好的戏文中,我们窥探到中国男人风流倜傥、中国女人活泼开朗的一面,充满民间的乐趣。
演出中, 11岁的林若那可以说是“脱颖而出” 。她演出了《廉锦枫·刺蚌》 《红线盗盒》两段戏。林若那的特点,一是台风稳、成熟,一上台镇得住场子,能吸引观众,有“台缘” ,底下即使出现观众“骚动” (比如一男观众突然怪声“叫好” ) ,小姑娘神色不改,特镇定地投入演出。二是基本功过关。眼睛有神,“刺蚌”的“打”到位,“卧鱼”做得标准,“红线盗盒”念白清晰、动作利落,感情充沛,刻画出一个救世济民的侠女“红线” 。这两个戏,我看过成人版的,都未尽如人意,而小林姑娘却让我感受到了完整的人物形象。我想,演员真的是需要天赋的,小林姑娘便属于此列。
老旦刘婷婷《八珍汤》里展示的“苍音” 、马祎昆《搜孤救孤》里的余派唱腔、王京《状元媒》里的张派唱腔,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看到这么多优秀的京剧幼苗,自然是令人高兴的。他们将是未来中国京剧的希望,不论他们今后是否从事京剧事业,但京剧为他们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大门,在一唱一吟间,他们了解了中国的古典文化,提升了审美品位。这也许是京剧教育最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