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辉与李馨巧分获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影帝、影后殊荣
6月23日晚,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奖项一一揭晓,俄罗斯影片《警界黑幕》包揽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艺术成就三项大奖;瑞典影片《信赖》获评委会大奖、最佳编剧、最佳摄影三项殊荣;年仅10岁的李馨巧凭借电影《激战》荣获最佳女演员奖,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影后;张家辉凭借《激战》中的精彩出演荣登影帝。
作为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已走过20个年头,围绕评奖、市场、论坛、展映四大主体活动,积极构建国际平台,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外电影业界的交流合作。本届电影节无论是报名影片、市场招展、创投项目,还是出席红地毯、电影论坛的明星与嘉宾,以及前来报道的媒体数量都再次刷新了纪录,成为亚太地区最具规模、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盛会。
本届电影节金爵奖单元吸引了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的1655部影片报名,最终入围的14部作品,其中3部华语片备受注目,包括林超贤执导的《激战》 、胡雪桦执导的《神奇》和黄真真执导的《被偷走的那五年》 。在这些入围作品中,既有深厚功底的最新力作,也有探索开拓的个性之作,更不乏才华凸显的惊喜之作。
其他评奖单元快速成长
为了发现与扶持亚洲电影新人,上海电影节于2004年创办了“亚洲新人奖” ,助推亚洲电影原创力与生产力的结合。今年入围亚洲新人奖的10部影片不仅题材多样,电影语言的运用和个人风格的展现也颇为成熟,其中3部华语影片更是展示了华语电影的新力量。评委会由中国导演陆川担任主席,评委包括印度影评人阿鲁娜·瓦苏德瓦、韩国导演崔东勋、美国制片人加里·库尔茨、法国演员白露娜。最终,新加坡导演王晨曦凭借《季风季节》获得最佳导演奖,最佳影片颁给了韩国女导演鲁德执导的《恋爱的温度》 ,我国青年导演刘娟执导的《初恋未满》获得了评委会特别奖。其中,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还将获得组委会3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
旨在推动国产影片发展,尤其对国产中小成本影片给予重点关注的“中国新片传媒大奖” ,经过层层筛选,共有15部影片入围。最终,刘杰导演的作品《青春派》和郭敬明的导演处女作《小时代》共同斩获最佳影片大奖;最佳男主角由影片《青春派》的董子健获得;最佳女主角则颁给了出演《胡巧英告状》的沈傲君;最佳导演奖由《我的影子在奔跑》的导演方刚亮获得。
2011年首创的“手机电影节”旨在通过短片这个影像载体,探索新媒体领域中新疆域,挖掘电影新鲜血液。今年的“手机电影节”的规模和影响力更有所创新,推出手机短片评选系列活动、短片展映、新媒体论坛及手机电影节颁奖盛典四大主体活动,吸引了全球104个国家和地区的2064部短片报名,来自15个国家25部作品角逐最佳短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演员等8大奖项。中国著名导演张元领衔,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主席李庸观、中国女演员梁静组成国际评审团,伊朗的《深渊的梦想》获得了最佳短片;最佳导演奖颁给了奥地利影片《维纳的等候》的导演米尼克·哈特尔;帕特亚·斯塔图安因主演《维纳的等候》而拿到最佳短片演员奖。
另一全新单元—— “魅力城市”短片拍摄活动,由日本著名导演岩井俊二倡导发起,并亲自担任其中三部短片的监制,从剧本创作、短片拍摄直至最终的合成剪辑,都给予了年轻导演直接的帮助和指导。此外,“年度最佳网络微电影”评选是由电影节与国内六大网站联合推出,张思庆导演的微电影《拾荒少年》夺冠。
“电影市场”强化专业服务
今年,“电影市场”单元以“电影交易市场”与“电影项目市场”两大板块结构亮相。本次“电影交易市场”共有参展机构及公司819家,其中境外展商比例达到42 %。海外展商包括亚洲、欧洲、南北美洲以及第一次参展的大洋洲等机构;电影交易市场共吸引106个国家和地区的2718名注册买家,交易意向十分火爆。开幕酒会不仅好莱坞六大公司悉数出席,欧洲重要的发行公司也纷纷到场。
“电影项目市场”共收到224个项目报名, 8个项目入围“中国电影项目创投” ,21个入围“合拍项目” , 29个项目吸引735位买家,经过495场预约洽谈会议,每个项目都不同程度寻到合作伙伴,不仅达成合作意向,而且通过创投平台快速丰富了业界资源。经过著名导演孙周、台湾地区著名制片人李烈、好莱坞著名幕后推手李少伟组成的评委评选,李霄峰的《少女哪吒》获得最具创意项目,高博的《跑火车》获得最具市场投资潜力项目。陆一铜的《纹身》 、田原《水之彼方》 、罗冬《摩登时代》获得天工异彩特别关注项目,克诺特别关注奖将则颁给了王岳伦的《遇见爱》 。
电影论坛把脉中国电影
面对一个不断成长着的本土业态,每年电影节的论坛都将触角伸及中国电影产业亟需解决问题的各个层面,召集全球精英为中国电影会诊把脉。今年的电影论坛首次尝试与美国电影投融资论坛合作,邀请中美在投融资界、合拍片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共商合力开发更大市场的可能与方法。“制作并投资面向世界观众的电影” 、“选择正确的影片进行投资并为电影增值”两场产业论坛、四个小组讨论,全面、务实地商讨了国际合作间的融资管理与内容选择。产业论坛第三场“中国资本‘逆袭’好莱坞”则从中国资本对国际市场的投融资现象出发,全面畅想了中国电影的资本空间与国际合作之路。
此外,在电影论坛的“新浪潮”板块和“电影大师班”板块,著名制作人、年轻导演、大牌导演乃至大师级导演们从不同角度,分别在“潮流制片人优质电影中国制造” 、“潮流生产力华语电影青年制造” 、“电影的现实影响” 、“大导演的新挑战”“影像的边界与力量”等主题下,探讨如何提升生产力水平,并为创作力量提供怎样的业态环境,以及如何拓展创作的类型等务实的话题。
国际影展引发观影热潮
除金爵奖和亚洲新人奖竞赛单元外,本届电影节还设置了向大师致敬、官方推荐、聚焦中国、经典再现、多元视角、触摸3 D、地球村、 MIDA纪录片、电影短片展映、 IMAX视野等多个单元,荟萃数百部中外新片佳作。
金牌单元“向大师致敬”今年格外精彩,既有第一届金爵奖评委奥利弗·斯通影展,又有致敬张国荣作品回顾展,还有希区柯克默片修复展、纪念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以及中国“银幕将军”汤晓丹的回顾展等多个单元。“地球村”单元则包括聚焦德国、聚焦意大利、法国影展、艺述英国、日本电影周、印度影展等。而“官方推荐”单元的《浩劫》更是引起了观众的强烈追捧,这部长达9个半小时的纪录片,在售票第一天就告售罄。新增“IMAX视野”单元的5部影片,也带给了观众惊喜的观影体验。“经典再现”单元的推出,使上海电影节成为国际电影节中首个自觉承担修复拷贝、推动文化传承的电影节。历时一年, 《丽人行》 《乌鸦与麻雀》在大银幕上经典再现。其中,在大光明影院举行了一场极富创意的《丽人行》经典再现特别放映活动, 200多位上海旗袍协会成员身穿旗袍观影,在老上海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氛围里,与电影节特别邀请表演艺术家秦怡共同欣赏了重新修复的经典影片。
9天里,上海26家影院35个影厅共展映800多个场次。电影节期间,各类影片观影达30多万人次,平均上座率8成以上,各种专题影展活动及主创见面会100多场,观众互动非常热烈。
整体而言,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无论是在竞赛部分所展现的多元包容特色,为助推华语电影走向世界、吸引海外电影迈入中国所发挥的国际平台作用,还是为孵化新人集聚年轻力量、助推产业健康发展以及拓展新兴媒体、保护经典遗产所做出的努力,都是对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的充分诠释。
(本报驻上海记者站 黄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