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电影创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要适合儿童观看,还要儿童容易接受并乐于接受,在题材的选择上就不能随心所欲。曾经有编剧构思过一个这样的故事:小主人公不小心落入绑匪手中,他机智勇敢地与之周旋,用真诚打动了绑匪,终于获救。这个故事听起来有趣也有爱,但却因“把儿童置于危险境地多有不妥”而没有被制片方通过。儿童的模仿能力强、辨别能力弱,所以在创作的时候多有疑虑和担忧是难以避免的,这也是很多编剧不愿意自寻烦恼去写儿童电影剧本的原因之一。
在已经获得成功的儿童影片中寻找可供借鉴的创作思路还是可行的。比如美国动画电影中,常常设置以“完成不可能的任务”作为主题来展开情节,如《美食总动员》中,一只老鼠梦想当人类世界的大厨,现实世界中这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妄想——就这一句话就已经够吸引孩子的好奇心走进影院。再比如说《飞屋环游记》中,一个七十多岁的美国老人想用气球把自己的屋子搬运到南美的仙境瀑布边;《小鸡快跑》中,一群鸡居然想“飞越养鸡场” ,逃离高竖铁丝网的屠宰场; 《马达加斯加》中,一群被豢养在纽约中央公园的野生动物们想回到自己的故乡——非洲大草原。当然构思最为绝妙的当属《海底总动员》 ,一个作为父亲的小丑鱼要把自己的儿子从人类的鱼缸里救回大海……对照国内的儿童电影,相类似的儿童影片有《寻找成龙》 ,一个少年梦想能找到大明星成龙并拜他为师,这部影片迎合了当时少年儿童的“追星”心理,并作出了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可以说它的主题也是一个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内核进行设计和思考的。可以说“完成不可能的任务”是一个经过市场千锤百炼且比较容易获得成功的话题,更是一个成长励志的话题,可以给我们在创作中带来不少的启发。
另外,在我们为儿童电影设置主要角色的时候,不管是设计一个完美的英雄式的主人公,还是一个有缺陷的主人公,常常会有一种“不够极致” 、“不够有戏”的感觉,那是因为我们常常用固有的模式来定位我们作品中的人物,一种平面的、标本式的人物。比如说影片《兔侠传奇》中的主人公兔二,性格憨厚、胆小但信守承诺——这样比较平面的性格往往需要更加崎岖和出彩的情节来突出他的变化和闪光点,在创作上来说就会添加难度,而且往往会事倍功半。不过如果我们能换一个角度和方式来设计影片中的主人公,或许就能收到不一样的效果——比如在影片《玩具总动员》中,本是一个电动玩具的巴斯光年,却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一名真正的太空骑警;影片《闪电狗》中,主角是一只名叫波特的普通德国牧羊犬,因为长期参加儿童电视节目的录制,竟认为自己是拥有超能力的闪电狗; 《丛林大反攻》中,主角灰熊布格因为从小被好心的护林员收养而一直认为自己是她的宠物,面对森林竟然觉得恐慌和惧怕……这些角色的自我定位和评价与事实是有矛盾和偏差的,但是正由于这些显得有些夸张的矛盾和偏差引发了激烈有趣的戏剧冲突与情节高潮。这就是它们在创作上可以拿来借鉴的地方:不在角色外部编造人为的矛盾,而在角色的自我意识上安插各种矛盾点和偏差之处,使角色在内部矛盾造成的动力驱使下引发事件,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此一来,主人公的最终成长,总是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这样较为立体多面的角色设置,和以上谈到的类似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之主题设置一样,在儿童电影的创作中就像一根灵活的杠杆,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江光煜 电影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