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电影其实有着天然的联系,电影本身就是与都市的发展密不可分的,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着城市的文化、人情。以北京为例,从气势恢弘的《开国大典》到回肠荡气的《霸王别姬》 ,从人文厚重的《末代皇帝》到幽默轻松的《即日起程》等众多影片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北京精神的丰富内涵。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八个字积淀了北京丰富的人文传统。半个多世纪以来,北京的发展为这份文化传统注入了很多新的元素。影视作品作为众多艺术门类中影响最广泛的艺术,又应如何表达北京精神?日前,北京影协邀请专家召开座谈会,围绕北京影视题材创作的主题展开了研讨。
“北京从过去的古都形象上升为一个具有全球性的文化大都市。 ”这是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对北京形象新发展的认识。“所以从历史和现实的纬度来看,我们对北京题材也应该有一种宽容和包容的态度。北京不仅仅是北京人的北京,应该是全国人民的北京。不要因为北京这两个字限制了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饶曙光表示。
现在大多数人对北京最直观的印象就是鸟巢、水立方、科技馆……但是真正了解一个城市的形象和精神并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些景观。这就需要艺术创作,将这种直观转化为审美。 《非诚勿扰》 《功夫熊猫2》等都是植入城市元素不错案例,不过具有一定的广告性质,和观众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城市电影的影像当中,更多的还是要去挖掘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表现北京人的喜怒哀乐,和他们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 ”饶曙光这样认为。与会专家们也一致表示,北京人本身具有这样一种包容性、创新性和厚德精神。所以提倡北京题材的电影,要塑造好、要表现好地域文化,要树立好城市形象,最重要的是创作者们的艺术选择。应当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底层、投向民生、投向普通人,通过普通人的情感、心理、喜怒哀乐、生存境遇等等的这种描述,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丰富多彩、富有活力的北京,这才是能直达人心的东西。
如何将触角伸向普通人,自然是要俯下身去,走进他们的世界。北京影协主席张和平对前不久结束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的开幕电影《一次别离》记忆深刻。他说,“我们的创作者应当从这部电影中,悟到一些东西。一部仅用三十万美金拍的片子,无论从文学的角度,还是对人物的刻画,都具有穿透力,影片中所展现的人性的道德与情操具有永恒的价值,也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不同于西方世界评价的伊朗。这样的故事在中国也有,创作者是不是真的对身边的人与事有深刻的认识,这是应当反思的。 ”文艺评论家解玺璋认为, “好莱坞的电影之所以能横行世界,除了有技术的支持,以及经济、政治背景做后盾,最重要的是它的核心即普世的价值观。这种普世的态度,即便语言不通、文化不同,也有它深刻的影响力。 ”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回忆起她和先生创作的第一部电影作品《梅岭星火》 。为了创作这部作品,黄会林去了赣南,走到了当年打游击的地方。“稍微夸张一点说,当年陈毅写绝命诗《梅岭三章》的状况,是他被敌人追赶到了山洼里的一个小山洞,这个山洞是不可以站起来的,只能蜷着身子缩进去。我去采访时,有一个老太太说给陈毅往山洞里送过饭。她说:‘你们如果不是今天来,我死了就没有人能知道他在哪儿了。 ’于是她带着我们挑着一副担子,拿着一把柴刀就去了。找到了那个长着一米多高茅草的小山洞。 ”而生活在今天的年轻电影人,“你们要幸运多了、幸福多了。你们的才华、积累、才干也比我们强多了。未来在年轻的电影人身上。 ”黄会林十分感慨。她说,青年编剧应当拿出好的观念和心态从事创作,要用正确的唯物史观、价值观、创作观、批评观武装自己的头脑,为历史、人民留下一点痕迹、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