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票房总额131.15亿元,在全球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于第三位,一举超越了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甚至超过了核心欧盟国家的票房总和。然而,在银幕数迅猛增加的情况下国产片票房比例却在下降。
市场全面升值,这种态势在去年及今年的这几个月里体现得尤为明显。曾经,我们会为一部电影票房过亿而欢欣鼓舞,如今,单部电影两三亿的票房也已是市场常态。据5月16日中国影协发布的《2012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的最新数据, 2011年在院线上映中外新片247部,其中国产片183部,这是近年来国产片登陆院线规模最大的一年。进口片64部,涵盖欧美、日韩、印度、俄罗斯等数十个国家。全年共有35部新片票房过亿,其中国产片20部(含跨年度的《让子弹飞》和《非诚勿扰2》 ) ,比例为57 %。随着市场容量放大,几乎每一个重要档期,不仅大片激烈拼杀,就是各种中小新片也会带来意外惊喜,从“黑马”演绎市场传奇。
就是在电影产业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依然需要清醒地看到:中国电影产业的基础很弱,产业的商业形态尚不完善,生存在产业链条的各环节的电影企业能否建立起符合中国市场国情的商业模式?产业是否有可持续且能自身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发展结构?这些问题和矛盾都渐渐浮出水面。电影业界的专家们表示,这就是产业拐点来临的信号,是产业发展亟待调整结构、升级规范的信号,是产业向纵深发展亟待突破的节点。
相对于2010年的6200张银幕可生产百亿票房, 2011年增幅迅猛达到的近万块银幕反而不如那时给力了。
拐点一:院线发展模式遇瓶颈
《2012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现注册院线40条,正式挂牌运营的39条院线中有23条院线年度票房过亿,占院线份额65 . 5 %,其中4条院线年度票房超过10亿元,万达院线以17 . 85亿元领军全国院线。近年来火热的电影产业大发展格局刺激着终端建设——院线与影院以举世瞩目的速度发展着。虽说影院和院线呈现着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是却也“风险显露” ,需要院线环节居安思危、调整结构、创新模式、续写辉煌。
“中国电影产业长期依赖于靠投资扩张的外延性增长发展模式已近瓶颈。 ”资深电影市场研究专家刘嘉这样表示。具体表现在:虽然各院线继续提速,业绩增长幅度却在放缓。曾一路凯歌、一路豪情的大影院在2011年能保持上升的少之又少,与2011年能持平就不错了。这在北京万达、中影星美、北京新影联等“航母级”院线的负责人那里也得到了证实。如新影联大量开业,观众分流现象日益严峻,租金非理性看涨,受团购等影响,影院经营微利化;如华星UME影城票房也从2010年的9824万元下滑至2011年的6740万元。相对于2010年的6200张银幕可生产百亿票房, 2011年增幅迅猛达到的近万块银幕反而不如那时给力了。什么原因?2011年增长显著放缓、业绩缩水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2011年片源弱于上一年,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电影院线行业还处于依靠增建影院的外延型增长模式,处于一个不稳定的波动发展期,受片源和竞争态势影响较大。
业界专家分析认为,院线和影院作为市场终端,最先显现出电影业的拐点,这说明粗放式增长模式已难以长期维持。未来院线的经营必须有新的思路,才能创出更好的效益。
今年谨慎点说票房可以突破160个亿,但是国产片票房比例急剧下降,这说明什么?中国电影市场在日益沦为好莱坞的“票仓” 。
拐点二:投融资亟需对策研究
投资继续增加,投资回报率却在进一步衰减。这也是摆在电影业界面前不可回避的话题。
北京盛世华锐电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军坦言,“国产片的盈利能力急剧下降是不争的事实。我以前投资20多部影片还没有过亏损,都是赚钱的。但是现在却已经开始赔钱了。一个原因是市场的竞争比以前更加激烈,国产影片的生存空间变得狭窄;另一个原因是今年2月开始进口大片配额进一步增加也让国产片的盈利能力更加‘雪上加霜’ 。 ”
“其实回看2011年我们已经看到一些趋势, 2011年的国产大片基本上没有赚钱的。虽然其中还有一些中小投资的‘黑马’杀出,比如说像《失恋33天》 《孤岛惊魂》 《观音山》 ,但是今年到现在为止一个都没有。所以很多制片方,严格地说比较明智的一些专业的投资公司和一些业外的投资,都已经放慢了投资的步伐。说白了,不投就是投,而投了90 %都会有问题。 ”高军说。
制片是电影产业的源头,如果源头出了问题这个产业肯定要出问题。“我就想会不会在两三年之内有一批制片企业会倒闭,我觉得一定会的。今年谨慎点说票房可以突破160个亿,但是国产片票房比例急剧下降,这说明什么?中国电影市场在日益沦为好莱坞的‘票仓’ ,就是这么一个趋势。 ”高军说到。
的确如高军所说,就目前情况看来,我国电影投融资领域既熟悉资本运作,又深谙艺术与产业规律的专业人才较为匮乏;电影产品的多重属性使得电影投融资领域还存在大量非市场行为。同时,电影生产创新驱动能力较低,导致演员的酬金无序飞涨,电影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均受到严重干扰。这些主观、客观因素均使得我国电影投融资领域迫切需要行之有效的对策研究。
中国电影步入产业轨道10年了,没有哪一个企业敢说自己已经建立一个清晰、适应市场规律的商业模式。
拐点三:各方需平衡利益分配
中国电影市场曾经就是这么简单的依靠投资和扩张规模发展,影片的增量与影院的扩容,都是单纯依靠产品驱动做起来的。如今,这些曾经发挥过积极效应的改革,已经逐渐不适应电影产业即将到来的新高潮了,简单依靠增量增长提高票房,单纯依靠产品驱动业绩的模式已至瓶颈。“产业出现的拐点是要提示和警示我们,要调整产业发展的结构,要创新商业模式。 ”电影业界专家同时指出,“产业出现拐点是全方位的,链条上各方面都有涉及,都有责任,从外延扩张型转向依靠内涵式发展模式是突破瓶颈、谋求更大发展的必经之路。 ”
从2011年末“八大院线”与《金陵十三钗》片方的利益之争引发开来。刘嘉分析,“近年来国内市场有一个悖论,多数影片不盈利与多数影院盈利。究其缘由,中国电影市场发展长期处于依靠产品驱动而获利的单一模式中。制片、院线和影院各方主要获利渠道都依赖于单一的电影票房,中国电影步入产业轨道10年了,没有哪一个企业敢说自己已经建立一个清晰、适应市场规律的商业模式。依靠粗放型经营的发展增长已经显露出它的弊端——制约产业发展。产业本身也是趋利避害的,链条各方都有新的利益诉求, 《金陵十三钗》片方与院线间的分账比例之争其实就是明显信号。这种行业内部的利益之争其实很正常,但是需要行业协会站在更重要的位置,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业界专家也认为,这个拐点就是行业各方亟待一个交流、沟通、协商平台,各方都需要一个诉求发出的通道,来平衡利益分配,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才能共同推进产业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