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30年的精彩舞蹈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
<p align="center"><strong>报告文学30年的精彩舞蹈</strong></p>
<p align="center">——我的30年报告文学印象</p>
<p align="justify">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中,有许多的退却,也有许多的新生,其间的曲折渐进历程给人们留下了很深刻的记忆。在纪念30年改革道路和辉煌成就的时候,回望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的发展进程,是可以在一个现实文化现象的侧面感受历史的很好方式。</p>
<p align="justify"> 徐迟写作并发表于1977年9月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在中国奏响改革开放的春雷前夜而生。这篇当时几乎覆盖了全国传媒的作品,在全国广大读者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完全可以视为全社会政治、思想和文化松动的先声。徐迟最突出地将陈景润这位知识分子作为了歌赞的对象,最早对“文化大革命”提出了有限的怀疑和否定,最早将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特殊魅力和作用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在当时那种社会思潮中具有挑战、革新的意义。可以说,是《哥德巴赫猜想》唤醒了人们崇敬尊重知识、怀疑现实、喜爱报告文学的情绪,唤醒了报告文学这种年轻文体的成长生机。至今,使人难以忘怀!但是,真正从更深刻、更广大的范围内释放了报告文学创作活力的,当然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与逐步落实。所以,报告文学30年的发展,是同这样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背景密切联系,不可分开的。</p>
<p align="justify"> 报告文学是一种紧贴着时代生活脉搏跳动的文学,现实社会生活的面貌,总能够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得到比较充分的反映。当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政治路线被提出并积极落实的时候,报告文学就彻底解除了“文革”中文艺作品不能写“真人真事”、不能够“写阴暗面”等等的限制,变得自主和独立起来了。因此对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这样符合人们渴望和时代潮流的现象,报告文学自然是积极拥护和努力支持与配合的。从此,报告文学就出现了一种与现实社会生活相生共长、互为机动、持续发展的状态,在现实的舞台上不断舞动自己。</p>
<p align="justify"> 在中国,报告文学这样的概念和实际的写作已经存在快有百年的历史了,在中国的政治环境出现了历史性的重要改变的时候,报告文学的生长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机会。《哥德巴赫猜想》之后,报告文学出现了一个推崇知识和知识分子献身科学行为的高潮,像黄宗英的《大雁情》、理由的《高山与平原》、徐迟的《生命之树常绿》等、柯岩的《奇异的书简》、陈祖芬的《祖国高于一切》等等作品的集中出现,既打破了此前视知识分子为“臭老九”的谬论,也将报告文学这种文学形式很好地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紧跟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社会思潮的脚步,出现了报告张志新冤案的张书绅的《正气歌》,报告“文革”中遇罗克因反对“出身论”而遭迫害致死的王晨、张天来的《划破夜幕的陨星》等作品,报告文学一时间独领风骚。这些作品,有力地配合和推动了解放思想路线的贯彻,很大地帮助了人们正确认识“文革”的灾难性质,同时也很好地表现了报告文学自身的特殊社会功能和积极影响力。中国的报告文学在积极影响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时候,从来都没有像这样反响强烈,影响巨大。这是新时期报告文学辉煌的开端。</p>
<p align="justify"> 社会的现实生活和人们的希望诉求,始终是报告文学关注热点所在。因此,在社会主流提出了和人们的希望诉求相一致的改革开放目标时,报告文学的积极参与热情再度被激发出来。在30年的历程中,报告文学关注改革开放的视点从不转移,是所有文学形式中最积极热情参与社会变革发展的文学形式。</p>
<p align="justify"> 在全社会由开始的反思历史、总结过去逐渐转向正视现实、开创未来之后,报告文学自然是对自己也有所调整的。每当社会生活中出现一种新的变革动向和新的改革苗头的时候,报告文学都敏锐地给予关注和反映。对于基层的党员干部威信降低,在自愿承包分组时党员干部遭遇尴尬的现象,乔迈写出了《三门李轶闻》,提请人们密切关注此类现象;在河南、山东的农民在土地承包后出现了新的生产生活气象的时候,李准的《一个“精灵”的出现》、李延国的《中国农民大趋势》就迅速地进行热情报告。这种积极深入改革开放的前沿,及时描绘改革人物和改革事件的作品一直延续到今天,从不同的题材角度上表现了改革的新进程,为改革开放政策送上了真诚的礼赞。</p>
<p align="justify"> 报告文学在极富个性地全力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也清楚地发现和意识到,改革开放仅有积极的热情还是不够的。所以,及时地发现问题和提出警戒,一时间成了报告文学的一个突出话题。例如涵逸针对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写出的《中国的“小皇帝”》,张敏深为中小学教育面临危机而呼吁进行变革的《神圣忧思录》,赵瑜面对中国体育观念偏差和体制存在问题而写出的《强国梦》、解剖“马家军”内情的《马家军调查》,麦天枢有感人们感情观念混乱的《爱河横流》,贾鲁生的《丐帮漂流记》,邓贤报告云南知青渴望返城事件的《中国知青梦》,何建明反映贫困大学生上学难问题的《落泪是金》、表现教育高考制度弊病的《中国高考报告》及赞美无私的纪检干部、同时对底层百姓冤屈发出悲悯的《根本利益》、《为了弱者的尊严》,王宏甲的《中国新教育风暴》,朱晓军歌赞一位医疗界反腐女英雄的《天使在作战》等等作品,迅速形成了后来被人们称之为“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的创作现象,如潮涌漫堤,势不可当,直至当下。</p>
<p align="justify">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和生态文明观念的生成,人们突然发现,在人类和地球生态的关系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徐刚的《伐木者,醒来!》、岳非丘的《只有一条长江》、沙青的《北京失去平衡》、何建明的《共和国告急》、黄宗英的《小木屋》、陈桂棣的《淮河的警告》、哲夫的《黄河、长江生态调查报告》等等呼吁环境生态保护的作品成为呐喊的呼声,飘荡在社会的四面八方。报告文学是中国张扬和倡导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最先锋、最强势的文学。</p>
<p align="justify"> 在对现实社会深入观察思考的时候,作家们突然发现,有些问题表现在当下,其实根子却和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就很快有对社会生活进行纵深调查的报告文学出现,像大鹰的《志愿军战俘纪事》、钱钢的《唐山大地震》和《海葬》、徐志耕的《南京大屠杀》、邓贤的《大国之魂》、麦天舒的《昨天——中英鸦片战争纪实》、何建明的《科学大师的名利场》、卢跃刚的《长江三峡——中国的史诗》、金辉的《恸问苍冥》、陈昌本的《七十个日日夜夜》、张建伟的《大清王朝的最后变革》、王树增的《远东朝鲜战争》和《长征》等这些被我归类为“史志性报告文学”的作品。这些作品,看似报告的题材内容和现实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其实,都是在对现实的观察、感受中对历史的重新认识和定位,是一种借助历史内容对于现实的镜鉴。这些作品使人在重新接触、审视历史事件人物的过程中,有了对现实进行变革的诉求。</p>
<p align="justify"> 自然,对于现实的关注,一直是报告文学不变的对象。报告文学对于很多特殊事件、人物的报告同样曾引起读者的浓重兴趣,如钱钢描写杰出科学家邓稼先科学人生和爱国精神的《核火》,鲁光描绘女排姑娘拼搏精神的《中国姑娘》,黄传会报告“希望工程”救助贫困儿童就学的《中国“希望工程”纪实》,徐刚、何建明记述2003年“非典”事件的《国难》和《北京保卫战》,徐剑报告青藏铁路建设背景和意义的《东方哈达》,梅洁从历史文化角度考察南水北调工程的《大江北去》,陈晓东描绘航天工程的《翱翔太空》,党益民记录西藏各公路沿线官兵奉献精神行为的《用胸膛行走西藏》,赵瑜报告2008年后方救援汶川大地震灾难的《晋人援蜀记》,孙大光的《中国申奥亲历记》等等。但凡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总能够得到报告文学的关注。因此,报告文学是现实生活的侧影,是人们在新闻之外通过文学渠道获取社会真实消息并参与审视生活的很好渠道。</p>
<p align="justify"> 30年来,报告文学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起伏、变革一路走来,在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中很好地展示了自己的个性和力量。同时,报告文学也在这从容迅猛的发展中成熟和改变着自己。</p>
<p align="justify"> 在30年前,报告文学是被圈划在散文的领域中的,其文学地位轻微,创造成果很少。在解放后的十七年中,很少有专事报告文学创作的作家。可是,自从《哥德巴赫猜想》、《扬眉剑出鞘》、《人妖之间》、《大雁情》等这些轰动一时的报告文学作品发表以来,报告文学的影响力突然升腾,文学的社会地位空前增强,迅速就获取了同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同等的地位。这是报告文学在30年间取得巨大成绩的最显著标志。</p>
<p align="justify"> 过去,报告文学的形式内容相对比较单一,很多时候是对于某一个具体的人物事件的精简报告,篇幅也比较短小。这种表现,是同当时的新闻出版传媒情形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常有人称报告文学为“轻骑兵”。但是,跟随着社会发展,报告文学观察、理解和表达社会生活对象的方法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例如,从全景、宏观的角度面对题材对象的作品多了,在与历史的纵深联系上审视现实的作品多了。因为这种观察视点和把握方式的改变,作品的篇幅也明显增大。这其实不仅仅是个表现形式的问题,而是同报告文学承担的表达内容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如今,像王树增的《远东朝鲜战争》、徐刚的《国难》、何建明的《国家行动》这样的作品,在短小的篇幅中几乎是无法完成的。所以,报告文学在需要承担重大题材和厚重内容的时候,适时地调整了自己的表达形式,这是一种积极进步的表现。我们不能够简单地以篇幅的长短评判作品的价值。所以,报告文学现在不但是“轻骑兵”,还是“集团军”、“航母舰队”呢!</p>
<p align="justify"> 一批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始终抱有的社会独立精神和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意识,对于社会现实发展的热情和忧患自觉,是这些年来报告文学创作最值得珍惜的内容。报告文学的生长环境并不是很理想的。它直接受真人真事的限制,又不断被新闻纪实栏目挤压,还要不断遭受各种约束、误会,行动起来是非常不自由、不方便的。但是,这些出色的报告文学作家,坚持“行走”在现实社会的大地上。尽管也有退却和放弃,但毕竟在积极和认真地从事着这项庄严的事业,时常有优秀的创作成果奉献出来。这表现了报告文学不屈的性格和它作为这个时代最有力量的文学的坚毅精神。</p>
<p align="justify"> 在报告文学30年发展的历程中,也不断会出现一些问题和使人失望的现象。如借助报告文学的新闻宣传功能经营名利的现象;不负责任地猎奇甚至编造虚假的事实;片面追求宏大巨制而不认真地提炼素材的倾向;因为写作艰难,后继者缺乏等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报告文学的声誉和发展,使人感到忧虑。</p>
<p align="justify"> 报告文学在30年的时间内能够有如此超常的表现,这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都是一个特异的现象。我相信,在纷纭复杂的时代生活面前,人们更加渴望对真实的逼近,更加需要对社会的独立参与和影响。因此,报告文学是可以将时代的需要和读者的渴望要求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做出迅速、直接的文学表达的很好方式,报告文学今后的发展前途,还将有辉煌的收获。</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