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是文艺创作永远的母题
作者:李树声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
<p align="justify">  农村是中国版图的底色,是文艺创作永远的母题。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传统深厚的国度,古往今来,农村与农民都是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30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便由农村踏出第一步。农村、农业、农民,以其朴实的情感和宽广的胸怀,哺育着中国的现代化追求。对于农村现代化之路的不倦思索,对于农民命运变迁的深情关注,对于农业发展变化的拳拳期待,也成为现当代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不舍的情结。</p>
<p align="justify">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亿万农民兄弟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牵动着当代中国文艺家的情感关注,激发着艺术家的创作才情。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优秀的作品,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创作动力,日新月异的新农村建设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创作源泉,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坚持党的文艺方针,关注农村建设,关心农民兄弟命运,自觉投身为农业体制改革呐喊的创作实践。30年来,农村题材文艺创作队伍人才辈出,农村题材文艺佳作异彩纷呈,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些作品以深邃敏锐的思想穿透力,昂扬向上的精神感召力,多姿多彩的艺术感染力,再现了30年改革大潮中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反映了中国农民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塑造了众多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说,改革开放30年来,众多农村题材文艺作品所呈现的,就是一部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史,就是一曲中国农民苦乐悲喜的交响,就是改革大时代的号角和记忆。而艺术家们之所以能创作出农民群众喜爱、城市观众欢迎的优秀作品,就是因为他们坚持“三贴近”原则,把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有机结合,真正体察农民情感、反映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他们通过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通过一部部农村题材文艺佳作,完成了宣传国家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使命。</p>
<p align="justify">  30年来,农村题材的文艺理论评论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商业大潮对农村题材文艺创作有了一定冲击。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文艺创作怎样更加密切地关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新农村变迁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如何真正深入生活,以真挚的情感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如何正确把握与反映农民的精神本质,塑造出有血有肉的典型形象;如何到生活中、到民间文化宝库中汲取艺术资源,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为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都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的问题。这就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从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的丰厚传统中总结经验,为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推陈出新提供正确的理论引导与指向。</p>
<p align="justify">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粮食产区,吉林又是我国的文化大省,从这片黑土地上曾走出了众多文坛名人。建国后,著名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成为我国电影事业的摇篮,缔造了众多我们耳熟能详的银幕经典。吉林的文艺创作不仅有着辉煌的过去,更有着夺目的现在和璀璨的未来。长期以来,吉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文艺工作方针,高度重视、大力推动文艺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改革与发展。连续18年成功举办的长春电影节,堪称长春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一部部优秀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以浓郁的地方特色、饱满的人物性格、豪放的文化情怀,在全国荧屏上刮起了强劲的“东北风”,凭借丰盈的思想内涵,清新的艺术格调,一扫宫廷戏的奢靡之风、言情戏的浅俗之气。可以说,吉林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题材文艺创作尤其是电视剧创作的排头兵。所以,我们把这次论坛放到了荧屏“东北风”的发源地,并给这次论坛定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和“农村题材文艺创作”两个关键词,就是希望专家们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的成就与经验,分析问题,面向未来,面向“三农”,深入研讨如何更好地推动农村题材文艺创作,有利于广大艺术家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p>
<p align="justify">  30年前,农村这片广阔天地是改革开放的活水源头,30年后的今天,这片希望的田野又成为继续改革开放扬帆远航的起点。我们期待通过这次研讨会的举行,能总结一些当前农村题材文艺创作规律性的东西,为推动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的新发展,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一点贡献。</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