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历急难险重 能咏歌舞升平
作者:朱亚南  来源:中国艺术报

敢历急难险重 能咏歌舞升平

——军旅曲艺概述

  曲艺,传承于民族文化长河,根植于民间艺术沃土。说演弹唱,多姿多彩,可以叙事拟人状物,传情明志弘理,可以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贴近生活紧凑,反映现实敏锐,演出条件简便,受众层面深广。因其特有的品性与优长,与人民军队一朝结缘,便如影随形,不离不弃,成为部队文化活动的优先选项。尤其战争年代,经常活跃在最前线,鼓壮士气,凝聚民心,瓦解敌军,“文艺轻骑兵”的美誉薪传不息。

  (一)

  1928年5月,红军某部在团长王尔琢指挥下,首战五斗江,攻克永新城,俘获大批白军。二连党代表龙著林会唱京剧,随即编演了章回体说唱《王尔琢大战五斗江》。赣敌第二十七师反扑永新,师部和一个营被红军歼灭,受了伤的敌师长杨如轩侥幸逃脱。19日召开祝捷大会,又有京剧韵白快板《杨如轩带花潜逃》上演,把敌师长逃跑时钻狗洞、爬城墙的狼狈相刻画得淋漓尽致。1932年前后,瞿秋白创作的说书《工人格福气》,唱词《可怜的日本》、《十月革命调》和胡底编演的相声《相声双簧》,也都给红军演出过。

  中央红军北上抗日,“高尔基戏剧学校”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由于敌情紧迫,分成三个剧团下基层活动。最后一次集中会演,有一段大鼓书,现在只知道曲目叫做《王大嫂》。此前还有《我们的红军》、《工农兵》、《告敌方士兵》等不少出自红军的曲艺作品,可惜也大都失传了。尽管如此,相关史料的零星记载仍在示之今人,红军时期的曲艺创作演出是与宣传文化工作同步进行、与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紧密配合的。

  红军艰苦转战,“宣传鼓动棚”应时推广,鼓动词大都现编。红二军团在贵阳以西强渡鸭池河,宣传队员几分钟就攒了一段:“远看一根索,近看鸭池河。敌人拼命堵,老子硬要过。要过要过这就过,李觉(敌酋)送行蛮不错。你在对岸站岗哨,我在这里洗个脚。”当时叫做“标语诗”或“顺口溜”。这一类即兴之作,长征前已经大量涌现,有的谱成歌子,有的写成板报,有的印成传单,更多的则是口口相传,后来统称“红军歌谣”。其中许多歌谣语言朴实,节奏明快,念起来有辙有韵、朗朗上口,称之为“快板”倒是更合适的。如今来看,“红军歌谣”也可以说是我军曲艺的一个重要起源。

  (二)

  抗日战争时期,曲艺在我军更加时兴。一副竹板、一把琴、一只鼓,乃至两块石头,甚或什么也不用,“一个人一台戏”,照样演得红红火火。在游击战环境中“见缝插针”,形式趋向小型多样,除了红军带来的渔鼓、三棒鼓、花鼓、金钱竿等老区曲种,太平歌词、京韵大鼓、北京琴书、西河大鼓、天津快板、苏州评弹、扬州评话等北方和江南曲种也被吸收进来。内容上也有很大变化,专说“武老二”的山东快书一改旧貌,出现了《智取袁家城子》、《大战岱崮山》等反映八路军痛歼日寇的新段子。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我军曲艺在为工农兵服务的旗帜下加速前进,既出作品,又出人才。晋察冀火线剧社何迟创作的《孔子正传》、《某甲乙》、《二五减租》、《鸡》、《喜讯》等相声名篇,“雅俗共欣赏,感人捷且深”。聂荣臻在战地观看《某甲乙》,被逗得大笑不止。1944年,何迟改编了相声《拉洋片》和《对对联》。他写的表现沦陷区京剧艺人艰难生活的相声《改行》,思想锋利,语言辛辣,寓沉重于幽默,讽刺的矛头直指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残暴统治。

  与说书同宗的“拉故事”,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流行很广。名将杨靖宇率部苦战在白山黑水之间,每当饥寒交迫,处于困境,他就说,“来点精神食粮好吗?”接着带头拉起故事。抗联师长兼政委周树东,曾率部活捉日军将官等15名高级官员,全歼日伪军中专打抗联小分队的所谓“神选队”,人称“龙虎小将”。周树东毕业于珲春小学,说《水浒》、评《三国》很拿手,就地取材拉故事也擅长,他自己那些传奇战绩也被“鼓动队”编成故事,在军中和民间到处传扬。

  (三)

  解放战争传捷报,曲艺战士立新功。华野文工团的“快板大王”熊明道和李育五,打着“呱哒板”为大进军鼓劲加油。机枪手过来了,他们就唱: “个头大,觉悟高。瞄得准,打得好。短点射,

  打散兵。长点射,封碉堡。掩护步兵打冲锋,消灭敌人立功劳。”炮兵过来了,他们就唱:“开花弹,打步兵,穿甲弹,炸碉堡。你们的炮弹长眼睛,专在敌人指挥所里爆。”步兵即将出击,他们就唱:“谁英雄,谁好汉,今晚战斗比比看。看谁炸掉敌碉堡,看谁抓到指挥官。”战斗刚结束,他们就唱战果赞英雄,鼓励部队接着打胜仗。第二野战军进至川南,连日急行军,部队极为疲劳。16军文工团员谷文达在路边画了一双大脚,写上一句快板鼓动词:“我们的大脚不简单,十天追了一千三!”指战员们看了,立马加快了步伐。

  即兴编演、“一次性使用”的曲艺说唱,及时有力地激励着广大官兵为解放全中国英勇奋战。部队开进城市,随之又有快板《入城纪律》传诵在营地与街区:“大小工厂和商户,不准动它半分毫。从学校到医院,名胜古迹不破坏。敌仓库,要看管,里面物资不乱搬。守法的外侨和寺院,不得干涉和侵犯。不嫖娼,不(乱)放枪,买卖公平借物还。爱城市,爱人民,守纪律,作宣传,解放军战士美名传。”

  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三年,也是我军曲艺连连丰收的三年。华北部队轻影创作的快板书《平鹰坟》,说的是贫苦农民误打了恶霸地主养的猎鹰,被迫卖地买棺造坟,请吹鼓手置办葬礼,披麻戴孝为死鹰出殡。当地解放了,这户农民才铲平鹰坟,雪了耻报了仇。作品曾被改编成鼓词和戏剧,建国后还拍了电影,成为“忆苦思甜”的形象教材。当时产生的中短篇快板《英雄赞》、《李二狗巧夺大炮》、《血海深仇》、《四大家族》,长篇快板《消灭快速纵队》,板话《嵩潜庄》,独角化装快板《老张翻身》,相声《一坛酒》、《买毛驴》、《废除不平等条约》,单弦《四姐妹拜寿》,河南坠子《淮海大胜利》等等,也都是脍炙人口的好段子。

  (四)

  新中国诞生之初,我军曲艺紧密配合抗美援朝作战任务,创作题材大多选自中朝军队打击美国侵略军的著名战例和英雄事迹。刘学智、王桂山等合作的山东快书《一车高粱米》,经由大师高元钧的精彩表演推向朝鲜前线和祖国各地,影响极为深远。取材坑道战的数来宝《战士之家》,生动再现了志愿军官兵昂扬的战斗意志、顽强的生存能力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汇报演出。行内前辈说,“撂地”出身的数来宝荣登大雅之堂,这是头一回。战地记者选辑的堑壕快板诗《美军十大怕》,揭露美军作战弱点,对于扬我近战夜战之长、压倒强敌的气焰起了重要作用。某炮连战士的快板诗《一把炒面一把雪》写道:“背上一袋干炒面,行军作战真方便。祖国人民关心咱,千里万里送前线。炒面香,炒面甜,一把炒面一把雪,枕着石头盖着天。艰苦奋斗是光荣,消灭敌人勇向前!”壮志凌云,豪情冲霄,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爱国热情和必胜信心。

  从全军范围看,曲艺创作在迅速反映现实的要求下,势头强劲,成果丰硕。山东快书《侦察英雄韩起发》、《长空激战》,相声《万紫千红绕营房》、《昨天》,数来宝《人民首都万年青》,快板书《飞机大炮炸冰坝》,单弦《青年英雄潘天炎》,鼓词《罗湘云打兵舰》,河南坠子《三比零空战打得好》,四川评书《罗虎大闹浪激嘴》等军事题材为主的曲艺新作,先后见诸舞台、电台和报刊,接二连三在全军全国获奖,对整个50年代曲艺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主流的积极作用。

  (五)

  上世纪60年代初中期,我军曲艺蓄积的潜力喷薄释放,创作演出进入一个高峰期。数来宝《学雷锋》一朝面世,立即风靡大江南北,为全国军民响应领袖号召、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高潮注入了新的动力。作者朱光斗14岁当兵,从艺后坚持写兵唱兵。他听过雷锋的忆苦报告,与雷锋本人有过多次接触,依据雷锋的身世写过快板书《苦难的童年》,对雷锋事迹的深远影响做过大量调查采访。正所谓“厚积薄发”,《学雷锋》才能出手快,质量高,一唱数十年,益及几代人。

  同时期产生的一大批曲艺新作,反映了我军专业创作和业余创作都在“水涨船高”。数来宝《从军记》、《巧遇“好八连”》,山东快书《两代神炮手》、《李三宝比武》,相声《好连长》、《三学郭兴福》,评弹《除夕送子》,苏州弹词《迎新曲》,故事《李科长再难炊事班》等若干精品,以经典资质跻身于当代中国曲艺画廊。

  “文革”突起,“左祸”泛滥成灾。我军曲艺迫于重压,一时间“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即便“标语口号”也是在鼓吹错误路线,难免流于过眼烟云。林彪自我爆炸一年多以后,全军专业宣传队会演分片举行,参加会演的还有4个业余演出队。东北二人转、常德丝弦等沉寂已久的曲种重现舞台,部队曲艺创作演出一度呈现“傲雪凌霜”式的繁荣气象。好的和比较好的作品,重在表现练兵习武以提高军事技术、钻研科技以增强国防实力、拥政爱民以密切鱼水关系、学习前辈以发扬革命传统,在选材、创意、造型、抒情等方面,实则与“左”的一套逆向而行。坚持遵循艺术规律,努力打造艺术精品,给还笼罩着的阴冷的“政治气候”带来些许亮色与暖意,在那时侯是难能可贵的。

  (六)

  1976年10月6日晚,“四人帮”被一举粉碎。21日至30日,仅驻京部队文艺战士为欢庆胜利创作演出的新作品就有819件,以快见长的曲艺在其中占了很大比重。紧接着,海军的相声《帽子工厂》崭露锋芒,对“四人帮”及其推行的极左路线给予了入木三分的揭露与鞭挞,成为拨乱反正开先河的形象化精神武器,影响所及远远超出了军队范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劲吹,军旅曲苑欣欣向荣。对口快板《军营新歌》获得第一届“解放军文艺奖”。相声《训夫》获得第二届“解放军文艺奖”。对口快板《好将军》等12个节目在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北方片)观摩演出中获奖。锣鼓快板《喜迎光棍哥》、说唱《我们的海岛好》、坐唱《五朵金花》、扬州评话《喜怒哀乐》在1981年和1984年业余文艺调演中获奖。对口快板《将军的绿洲》、数来宝《军中骄子》、山东快书《军神》、相声《班代表》、评书《孔雀开屏》、故事《我的小姨》、单弦《迟发的爱情》在1987年第五届全军文艺会演中获奖。捧金摘银,成绩斐然,标志着我军曲艺的创作思想进一步获得解放,题材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与形式同步出新,艺术质量大幅度提高。

  这一期间,我军曲艺的工作重点之一是为南疆作战部队服务。由来自6大单位的11名曲艺工作者组成的“云南前线曲艺队”,代表总部赴“两山”慰问。一个多月中,他们深入前沿班排和战地医院,创作不辞劳苦,演出不讲条件,把一个又一个反映战区生活、赞颂英模事迹的新节目献给前线军民。领队常宝华说,“战士需要我们,就是我们的幸福;前线需要我们,就是我们的光荣。”怀着同样强烈的责任感,全军曲艺队伍积极投入“自卫还击保卫边疆”征文活动,创作了数来宝《我的弟弟》、《战雷群》,弹词开篇《血桃花》等感人至深的曲艺作品,鼓舞着前方将士为祖国母亲而战,为使命与光荣而战,把我军作为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崭新风貌更加鲜明地展示在全国人民面前。

  (七)

  跨世纪前后,我军曲艺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弘扬主旋律。苏宁、李向群、徐洪刚、杨业功、丁小兵等英模人物和先进群体,香港回归、98’抗洪、申奥成功、飞船上天等重大成就,在部队曲艺创作演出中都有及时的反映和生动的表现。满腔热情地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和军队,歌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胜利,始终是这一阶段我军曲艺最为突出的特点,也是“文艺轻骑兵”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最为鲜明的体现。一位在部队从艺半个多世纪的老曲艺家说过:“咱们军队历来就英雄出得多,我从写英雄唱英雄起步,以后不管形势怎么变,一写一唱总也离不开这条辙。如今写好‘主旋律’,唱响‘主旋律’,对我来说不光责无旁贷,也是习惯成自然的事情。”这话实实在在,很有代表性。

  军队建设跨越式发展,相应题材的曲艺作品闪亮登场。如音乐快板《天网神兵》,把全新的信息化作战理念、作战样式和军事术语表述为合辙压韵、一听就懂的快板说唱,表演兼容舞蹈的肢体语汇和队形意象,配合律动刚健的背景音乐,加以竹板模拟微机输入的“滴答”声,艺术再现电磁空间两军交锋的紧张激烈。场景壮阔,基调高昂,主题阐述清晰明快,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核心课题——“胜由信息通”,给人以直观的震撼与理性的启迪。

  在改革创新方面,我军曲艺工作者积极进行探索与开拓,不断取得可喜的成绩与新鲜经验。如第二炮兵的群口相声《旅长在线》,把互联网活动植入相声表演,把网上语言引入相声语境,旨在表现军营局域网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发展和新气象。作品几经打磨,令人耳目一新,为部队演出深受欢迎,在军内外连续获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好评。“传统艺术时尚化,军事题材大众化”的探索实践表明,艺术之新源于生活之新,贴近新生活,关注新事物,善于从中发现和提炼鲜活新颖的艺术元素,曲艺创新才有根基,成功的几率就比较高。如果脱离生活,“闭门造车”,往往会“刻意求新反为怪”。为了不断适应广大观众日益多元化的欣赏需求,我军曲艺的改革创新方兴未艾,继续投入了更大的努力。

  (八)

  建军80年来,“文艺轻骑兵”高歌猛进!

  展望今后,“文艺轻骑兵”的传统优势仍然可贵可用。加盟重大演出活动之外,深入“小远散”单位,参与“急难险重”任务,仍非曲艺莫属。活跃基层,为兵服务,配合教育训练,培育战斗精神,还是曲艺的拿手好戏。部队的需要就是机遇,就是召唤,就是我军曲艺扬其所长、建功策勋的广阔天地。

  让我们共同续写“文艺轻骑兵”的光荣历史,为建设“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现代化强大军队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曲艺》杂志社提供)

下基层是我军曲艺工作者的光荣传统

为部队培育了众多曲艺名家的“常家班”

为战士演出格外带劲儿

来自武警部队的相声演员刘国建、彭子义 韩金燕/摄

山东快书大师——高元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