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历史,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纪实文学《长征》读后
作者:杜宏山  来源:中国艺术报

  想读《长征》这本书的念头源自2016年刚到中国文联工作时,当年10月21日,党中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我有幸在大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当时心情十分激动,深深地为我们党和军队取得的伟大胜利感到骄傲和自豪。为全面了解长征过程,我就找到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所著的《长征》一书来读。今年,借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机会,我又把这部书重读了一遍。

  在书中,作者投入大量笔墨对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展开情节描述,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历史中心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描摹,挖掘披露了众多生动细节以及珍贵历史资料,从长征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为读者还原了一幅真实的画卷。这让我在读书的过程中,时常掩卷而思,将自己带入到长征的环境中,去体会红军战士所经历的艰苦历程,特别是那种在枪林弹雨的危险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随时面对生死的生理考验、心理考验和信念考验。读完此书,使我对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从中进一步汲取了成长进步的智慧和力量。总的来说,令我体悟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长征的胜利离不开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 ”在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穿越茫茫草地,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即使有先进的装备和充足的补给也很难走下来,何况是缺衣少粮、时刻面对敌人围追堵截的红军。支撑红军战士们走下来的,既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才能赶走日本侵略者,推翻吃人的旧制度,过上好日子的朴素理想,更是因为我们的党员干部有着革命事业必胜的强烈信念,有着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执着追求,有着不惜牺牲争取胜利的伟大精神。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这样的精神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长驱二万五千里,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胜利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为中国革命的发展保存了力量、延续了希望、开创了局面。

  二、长征的胜利离不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

  在长征中,凭借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毛泽东同志非凡的军事才能,红军坚决摒弃“左”倾教条主义作战指导思想,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威逼贵阳,进军云南,巧渡金沙江,翻雪山,过草地,胜利会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凭借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毛泽东同志灵活高超的斗争策略,红一方面军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北上战略方针,在粉碎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阴谋的同时,又团结红四方面军绝大多数,挽救极少数犯错误的人,维护了党对全国红军的统一领导。凭借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毛泽东同志胸怀全局的战略思维,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圆满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三、长征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援

  从于都河畔的十送红军到会宁人民全力支援大会师,长征的一路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鲜活历史。红军是老百姓的军队,为穷人打天下,长征中每过一处,红军都发动群众抗争地主土豪的压迫。红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这些使当时看惯了军阀横行、作威作福的老百姓真心拥护红军。红军每到一地,都有大量的人民群众加入红军队伍,尽管生活十分贫困,乡亲们还是拿出粮食、衣被、食盐等支援红军,积极救助和掩护红军伤病员,使红军力量得到补充。红军渡江渡河时,群众将自家的床板、门板甚至棺材板都拿出来为红军架桥,船工们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驾船。这一幕幕情景体现了党和红军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令人感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处在和平时期,生逢民族复兴伟大新时代的我们提出了前进的目标方向,我们要在长征精神的指引下,将这种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到具体的工作之中,踏实、老实、扎实做好每件事,兢兢业业地在工作中干出一番成绩,为国家进步和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系中国文联机关党委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