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谱出呼声
作者:本报实习记者 高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为时代谱出呼声

——听“革命诗篇·傅庚辰作品音乐会”

傅庚辰近照

  傅庚辰作品音乐会是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大型军旅音乐展演周中的首场演出,当第一个音符奏响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在80年中所走过的辉煌历程将在这里得到诉说。这种诉说因为傅庚辰所赋予它的音乐语境,而变得深沉博大、悠扬激越。对于傅庚辰自己来说,此时他的万千感慨又将怎样诉说呢?在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拿出一篇文章,这是他在此次音乐会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虽然有成稿在手,他依然坚持为记者朗诵一遍。他神情庄重,情寓于中,一丝不苟。他是那样的专注与凝重,此时他的心情正如发言稿的题目“千言万语涌上心头”。

  理想信念与壮丽人生的光辉写照—— 革命家诗词歌曲》

  这次音乐会首先奏响的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大江歌罢掉头东》、《八十书怀》、《记遗言》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诗词歌曲。集中许多革命家诗词歌曲于一台音乐会,这还是若干年来的第一次。在他的心目中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上的精品,而且也是老一辈革命家理想信念的光辉写照,是他们崇高理想、高尚情操、光辉境界的生动体现,是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推翻三座大山,创立新中国,艰苦卓绝英勇奋斗的壮丽人生和历史足迹。当他一字一句地为记者朗诵《梅岭三章》时,他的两眼潮红。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是诗人陈毅面对牺牲写下的绝命诗。在死亡面前他毫不畏惧,即使到了阴曹地府也要率领旧部和反动派斗争到底。这是何等坚贞的信念,又是何等的壮怀激烈。音乐塑造了诗人的光辉形象,他迈着沉重坚定的步伐义无反顾地走向自己的归宿。“贞洁的月亮,吸引着海洋,热烈的希望,吸引着心房”,诗人把“月亮”比作理想信念,把“海洋”比作革命者,“海洋”对“月亮”是那样的忠贞和虔诚。诗人胡乔木曾亲口对作曲家说:“傅庚辰,我是为我的理想而奋斗的。”音乐写得是那样圣洁,那样透明,那样发自内心地由衷。“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铿锵的诗句是诗人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推翻三座大山创建新中国的历史见证。音乐磅礴有力、气吞山河,多声部、多层次、赋格、转调等手法的运用将歌声推向了高潮“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种对诗词深刻的领悟和深沉的感情,来自于革命战争的陶冶、生死的考验对傅庚辰的深刻影响。他经历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边境反击战。朝鲜战争爆发后,他随慰问团赴朝演出,年仅17岁。他背着小提琴和笛子,穿梭于各个部队,爬山、过河、过封锁线,一天演出两三场。他亲眼目睹和亲耳聆听到战争的惨烈和人民军队的英勇,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最可爱的人的英雄形象以如此鲜活的面目在他的面前展现,让他激动又向往。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只有像志愿军那样,将生命托付给祖国和人民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于是他申请加入志愿军并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这种对革命诗词的深刻理解也来自于一个12岁参军,13岁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20岁加入共产党,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革命军人和共产党员。这种深刻的理解还因为傅庚辰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敬仰和长期以来对党史、军史的认真学习。

  弘扬雷锋精神的创新之作——《雷锋,我们的战友》

  在傅庚辰保存的日记、信件中,有一封来自广州某中学高三班学生的集体来信。来信向他请求邮寄一张《雷锋,我们的战友》的歌片。学生们倾吐了对这首歌曲的喜爱。当时全国无数年轻人学会了这首歌并至今记忆犹新。

  30多年以后,傅庚辰参加全国政协考查组到陕西省调研。在当晚的饭桌上,当介绍到傅庚辰的名字时,李建国同志以激动的口吻问道:“庚辰同志,《雷锋,我们的战友》是你写的吧!”傅庚辰说:“是呀。”李建国说:“我得敬你一杯酒。”说话间,端着酒杯走到傅庚辰的面前。傅庚辰说:“建国同志,这是为什么?”李建国回答道:“你可不知道,那个时候我们天天唱这首歌。”傅庚辰问:“建国同志,你今年多大年龄?”李建国说:“52岁。”傅庚辰说:“《雷锋》上映时你16岁,正在读高中。”李建国说:“没错,这首歌给我的印象太深了!”说罢,二人一饮而尽。而此时(1998年)李建国同志已是中共中央委员,陕西省省委书记。

  究竟是什么魅力让这么多人对《雷锋,我们的战友》念念不忘?在傅庚辰对这首歌的创作过程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回答。1963年,傅庚辰28岁,当他被分配为一部电影作曲时,因他年轻缺少经验竟遭到导演的拒绝。挫折之后的傅庚辰在为电影《雷锋》创作音乐时发奋图强、必欲成功。当然,傅庚辰的创作激情主要还来自于他对雷锋的敬仰。傅庚辰说:“雷锋逝世时才23岁,但他有崇高的思想,对人生有深刻的理解。比如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这简洁凝炼而又富含哲理的语言是令人佩服的。”

  当时歌颂雷锋的歌曲已经很多,诸如《学习雷锋好榜样》、《接过雷锋的枪》、《唱支山歌给党听》等都已广为流传。再要创作出有别于前者,既新颖、又具有时代精神的雷锋歌曲是很难的,这是当时傅庚辰心里的很大负担。于是,他决定到雷锋班去体验生活。路经沈阳时,他请一位教授写了《雷锋》影片主题歌的歌词,他并谱了曲,歌名叫做《高岩之松》。但是当他来到雷锋班深入生活之后,一切又发生了变化。

  虽然此前傅庚辰在北京也参观过纪念雷锋的诸多展览,看过许多报道文章,然而当他真正置身于雷锋曾经生活过的连队和工作过的地方,当他在那三间朴实无华的小陈列室里参观,见到雷锋生前用过的衣物,那补丁摞着补丁的袜子、那随手捡拾螺丝钉的节约箱、看过的书、学习笔记等实物,当他多次采访雷锋入党时的指导员高士祥,采访乔安山等雷锋的战友,和雷锋班开座谈会,听他们讲述雷锋的事迹,到雷锋担任校外辅导员的抚顺望花区小学采访校长和老师,到雷锋劳动过的地方参观……那所有的一切似乎都不起眼,但桩桩件件在雷锋身上毫不间断地展现,却又让人感到震撼。这时傅庚辰的思想起了变化,他意识到原先写的主题歌《高岩之松》不行了,它没有抓住雷锋的特点,只写出了英雄人物的共性,光辉高大的一面,就像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等那些英雄形象一样。但雷锋是不同的,他的英雄光芒不是凝聚在强烈的动作上,而是默默却又持久地闪耀,他的特点是伟大寓于平凡,所以《高岩之松》不能用了。

  那么,新的主题歌歌词在哪里呢?再找那位教授,一是他授课忙,二是没有生活,他表示写不出来。既没有歌词更没有曲调。回到北京后,他反复思考,废寝忘食长达一个多月。有一天已工作到夜晚12点多钟,已经疲倦的傅庚辰熄灯躺下,但睡不着,脑海仍在翻腾,突然一句:“雷锋,我们的战友,我们亲爱的弟兄。”词曲同时冒出,傅庚辰一惊,于是将这一句在脑海里重复了一次,再接着往下唱:“雷锋,我们的榜样,我们青年的标兵”。这时,他惊醒了,震惊了!他欣喜地意识到,多日以来冥思苦想的音乐主题终于捕捉到了,他翻身坐起,拧开台灯写下了这两句词曲。但下面的歌词在哪里呢?而这时乐思奔涌不可遏止,于是他一口气写完全部歌曲的曲调,如释重负,倒头便睡。第二天,他顺利地填上三段歌词,《雷锋,我们的战友》就此产生。傅庚辰说:“我当时敏感地觉察到这就是我要的主题,它恰当地表现出雷锋与其他英雄的不同。他是伟大的,因为他是我们的榜样和标兵。他又是平凡的,因为他就在我们的身边,是我们的战友和兄弟。这就概括了雷锋的伟大和平凡两个方面,这就是这首歌的主题和特点所在。”另外,这首歌又将“雷锋”这个名字唱得十分响亮,具有号召力和时代感。

  《雷锋,我们的战友》迅速传唱开来,它从众多相同主题的歌曲中脱颖而出。他接到过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岛的许多来信。这种成功则来自于傅庚辰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在不断接近生活本质的同时又对自己一再否定,精益求精,直到那个最恰当的声音出现。

  “文革”年代的音乐好作品——《闪闪的红星》

  在四次文代会上,中国文联主席周扬讲到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各个历史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好作品时说道:“就是在‘四人帮’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十年间,也有好作品,比如说电影《闪闪的红星》我没看过,但它的音乐我听过,那就是好作品嘛!”这种称赞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心声。

  电影《闪闪的红星》音乐创作于1973年,正是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文革时期。当时全国的文艺生活充满着高、尖、硬、响,整个社会的文艺生活万马齐喑。而傅庚辰却在这沉闷的空气里奏响优美抒情的《闪闪的红星》音乐,有如一枝独秀,芳香四射,扑面而来,立刻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但人们并不知道这些歌曲有着怎样的“身世”。

  傅庚辰接到为电影《闪闪的红星》作曲的任务时,是文学剧本的第四稿,上面已经有了写好的主题歌歌词。他认为不妥,建议作者重写,结果还是不满意。剧作家非常谦虚,表示对歌词创作不熟悉,建议改请词作家。当时邬大为和魏宝贵正在北京编写《战地新歌》。经过组织上的联系,傅庚辰带着《闪闪的红星》剧本找到他们,并提出几点要求:主题歌歌名叫《红星歌》;歌曲虽表现的是30年代的事,但让现在的人听了也能接受;主人公潘冬子是个小孩,主题歌应有儿童气质;影片是军事题材,主题歌应该是进行曲;歌词不能太长,要好记,好唱,便于流传。

  几天之后歌词写成,傅庚辰非常满意。他带着歌词坐上火车从北京赶往上饶,又从上饶坐7个小时的公共汽车赶往景德镇。汽车上老乡们带着鸡笼、鸭笼、蛇笼,中途还要在路边店里吃中饭。傅庚辰却对这些嘈杂纷乱的声音充耳不闻。一路上,他一言不发,倾心构思《红星歌》。到达目的地景德镇鹅湖的时候,《红星歌》已经在他的心里谱成。

  此后,他又为当时剧本上的另外几首歌谱好了曲子,包括《手捧红星盼红军》(一)、(二)和《热血迎来红旗飘》,每天完成一首。到此为止,影片中已经囊括了童声、女声以及混声合唱。剧本上原有一段儿歌《高山竹子青又青》,傅庚辰认为已有《红星歌》,再唱儿歌没有必要,不如再写一首男声独唱。这样,全片的音乐更丰满。于是,他在影片中寻找恰当的位置,终于发现宋大爹划竹排送潘冬子进姚湾镇的那场戏最佳,剧本中这样描绘:“两岸青山,一弯绿水,一夜竹排,顺流而下”,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又没有对话,在这里加一首歌恰如其分。他向导演李俊提出建议,他的建议得到了导演、摄影和录音师的支持,这就是《红星照我去战斗》的由来。

  从10月29日到11月14日,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傅庚辰写完了剧本中所有的歌曲,配上了合唱,增写了《红星照我去战斗》,并完成了全部乐队伴奏总谱,每天夜以继日地工作。这些歌曲经摄制组全体讨论获得通过,回到北京后准备开始录制。就在这时,傅庚辰却在音乐组一次开会的办公室里发现了《闪闪的红星》文学剧本的第三稿。其中有一首歌词写道:“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亲人回,岭上开遍映山红。”在“四人帮”实行文化专制的时代这几句话让傅庚辰怦然心动。音乐组的其他同志也认为这首歌词好,鼓励他换歌。但前几首歌已经摄制组讨论通过,总谱也已完成,花费了很多心血,马上就要开始录音,从头新写能否超过从前?思想斗争很激烈。但是经过深入分析,他认识到:冬子妈唱歌的时候,她还不是共产党员,红军到了什么地方,何时回来,她也还不知道。她是凭着信念和向往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红军一定会回来的。所以,在白色恐怖气氛下,在夜半三更,在山中一个茅屋里,当她的儿子问她爸爸和红军什么时候回来时,她从心里发出了向往的歌声“夜半三更盼天明……”是合乎此情此景下人物的思想感情分寸的。想到这里,傅庚辰下决心舍掉《手捧红星盼红军》(一)、(二)和《热血迎来红旗飘》,改写《映山红》(一)、(二),并把歌词中的“若要盼得亲人回”改成“若要盼得红军来”。

  影片上映后,在《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和《映山红》三首歌都已广为流传的一次座谈会上,有人向傅庚辰提问:“你为什么要写《映山红》这样的歌曲,你就没有什么顾虑吗?”当时还是“文革”年代。傅庚辰回答道:“不是别人,正是毛主席本人在《矛盾论》里所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快与慢、激与抒、张与弛、动与静都是事物的发展规律,生活是这样,艺术也是这样,因此艺术不能只有战斗性而没有抒情性,所以我写了《映山红》。”

  假如没有傅庚辰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我们也就无缘听到《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和《映山红》。而在当时,这种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并不仅仅依靠艺术的热情,更多需要的是追求艺术真实的思想勇气。

  改革开放的时代之歌——《小平之歌》

  傅庚辰说:“时代与作品密切相关,与其说作品反映了时代,不如说时代选择了作品。时代从浩如烟海的作品当中,选择了那些最能反映时代潮流、时代精神、时代脉搏、时代方向的作品。于是,这些为数不多的作品,便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里程碑的性质,成为影响深广的传世之作。”从《雷锋》、《地道战》、《闪闪的红星》音乐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傅庚辰音乐作品与时代的血肉关系。2003年,我国向太空发射载人飞船成功。由翟泰丰作词,傅庚辰作曲的《航天之歌》大型声乐套曲创作完成,这是迄今上演的唯一一部反映航天题材的大型声乐套曲。《航天之歌》为当今中国航天领域奏响了时代最强音。而由翟泰丰作词,傅庚辰作曲的大型声乐套曲《小平之歌》无疑是傅庚辰有感于改革开放时代,有感于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发自内心唱出来的赞歌,也是最能反映他对艺术和时代理解的一部重要作品。

  傅庚辰之所以能完成这样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作品,是有着思想、情感和生活的广泛基础的。长期以来,他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史、军史。他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第一期学员。2002年初,傅庚辰曾参加了中央军委组织的沿着小平同志《南巡谈话》路线的参观学习。每到一处,他都从当年接待小平同志的人那里听到小平同志说过的许多话语,言犹在耳。整个参观路程中,傅庚辰似乎看到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身影,在旧貌换新颜中,他在高兴地微笑。

  在广东农村,傅庚辰看到农民新修的小楼上,几乎家家都有这样一幅对联:上联是“翻身解放不忘毛泽东”,下联是“发家致富不忘邓小平”,横批是“改革开放好”。这些对联令他印象深刻,感慨很深,他说:“这是什么?这是人心,这是人民心中的丰碑。”

  后来,在准备《小平之歌》的创作时,他又上四川、下广安、看川剧、听高腔。他到邓小平的家乡广安调查了解,寻找一个伟人从这里走出,投身革命的踪迹和精神风貌。回到成都之后,他又专场看了川剧,听了高腔,他要用四川特有的音乐语言展示邓小平的乡音乡情和时代背景。他也曾到小平同志劳动三年的南昌机修厂访问,到他在南昌居住的陆军学院通往机修厂的小路上反复行走,去体会分析这位世纪伟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在此后两个半月的时间内,经过反复的写作和修改,终于在9月上旬完成了全部乐队总谱。

  傅庚辰说:“《小平之歌》的产生有着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我对党史的了解,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的历史时期,对改革开放新时代的衷心赞颂。而邓小平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的中国老百姓发自内心的爱戴他。”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小平之歌》就是对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的颂歌,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之歌。

  整个声乐套曲由管弦乐的《序曲》开始奏响。《序曲》首先是一首颂歌,气势恢宏,情感激荡,表现的是一种博大深沉的爱,是邓小平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也是祖国和人民对邓小平的热爱。《序曲》后半部分出现了不和谐的音响,它表现的是旧社会的黑暗和邓小平与黑暗的抗争。动荡不安的音乐戛然而止,紧接着一句“他从广安走来”冲天而起,高亢嘹亮,邓小平的形象在血雨腥风的时代背景中横空出世。

  整个套曲,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却是由傅庚辰和翟泰丰选取的看似波澜不惊的几个生活片段来表现的。其中《三位老人》仅仅是一幅生活的剪影,含蓄抒情。然而,傅庚辰却发自内心地抒写出对三位老人的赞颂:“哪怕黑夜沉沉,哪怕风狂雨暴,他们那生命的火光在闪耀。”这是什么?这是人情,这是人性,这是身处逆境顽强不屈的生命之歌。

  与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相呼应,在音乐语言上傅庚辰则吸收了地方音乐元素。《他从广安走来》讲述的是邓小平从走出广安直至走进中南海贯穿一生的奋斗历程。“他从广安走来”一句用的是四川高腔的方法,乐曲中还有“嘿哟嘿哟”的号子声响彻首尾,时快时慢,时而沉重,时而激昂,表现出邓小平为理想、为人民终身奋斗的坚强不屈。《新编凤阳花鼓》中则使用了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曲调并给以发展变化,这源于历史的真实,改革之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音乐还采用极具民族特色的唢呐和打击乐器,生动活泼,富有朝气,灌注着改革开放后喜气洋洋的欢乐气氛。傅庚辰吸收地方音乐语言,又运用得恰到好处,可谓得心应手。

  《小路》则是这首套曲的核心部分。这是傅庚辰一次又一次在“邓小平小道”上徘徊时,心中逐渐成熟起来的构思。他想:“邓小平三年多一千多次地在这条小路上来回行走,在四顾无人的静静田野上,他不能不思考问题,那么,他在思考什么?他当然会想到个人的前途命运,但更多地他是会想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一旦复出,他将怎样带领这个国家前进。”所以,《小路》就是实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思想酝酿,是改革开放的思想酝酿,是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思想酝酿。他复出工作后大刀阔斧、坚定不移地推行改革开放等种种政策,实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方针不就是在这条小路上深思的结果吗!因此,傅庚辰认为《小路》是声乐套曲《小平之歌》创作的思想基础,是《小平之歌》的本质与核心,也为整部套曲定下了深沉抒情的基调。

  套曲结束于合唱《小平您好》。在这首合唱的开始,用混声合唱再现了《序曲》管弦乐中的颂歌主题,首尾呼应,完美统一地抒发了对邓小平这位世纪伟人和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时代的讴歌与赞美。

  傅庚辰说:“我至今已创作上千部作品,其中最值得欣慰的是我在‘文革’年代中写作了《闪闪的红星》音乐,在改革开放年代中写作了《小平之歌》。”一首是“文革”时期的逆流之作,一首却是改革开放时期的顺流之作。在逆流与顺流之间,从来没有改变的则是傅庚辰“诚挚于人生,执着于事业”的人生信条和“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的创作准则。傅庚辰的欣慰来自于对艺术、时代和人民的忠实,而我们的艺术、时代和人民有傅庚辰这样的艺术家也是值得欣慰的。

傅庚辰创作手稿

傅庚辰作品音乐会现场 本报记者 余宁/摄

1958年2月傅庚辰(前排左三)在朝鲜三八线上甘岭地区

叶选平向傅庚辰赠送其父叶剑英诗《八十抒怀》,
1978年傅庚辰曾为该诗作曲,得到叶剑英好评

2001年傅庚辰(后排右一)与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
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