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感谢故宫博物院与上海昆剧团强强联合,给我提供了一次难得的观剧机会。日前,专程飞沪观赏根据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当年晋宫演出的昆曲折子戏原始版本,经著名编剧罗周整理加工、由上海昆剧团精心复排的故宫昆曲萃集《太和正音》三出折子戏,感慨良多,美不胜收,返京机上,笔录三题,以备后思。
1
我以为,该剧是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家和上昆的艺术家强强联合、互补生辉,共同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的重要指示和“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思想的一次成功实践,殊为可贵,具有普遍借鉴意义。这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戏曲文化资源的珍视、敬畏、梳理和发掘,从一个重要方面开通了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使之“同当代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进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样一条习近平文化思想所精辟阐明的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而且赓续历史文脉,拓展了题材视野,丰富了新时代戏曲演出的剧目,大大有利于落实周恩来总理当年倡导的戏曲剧目“三并举”的正确方针。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是真正经得住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创新。不对中华戏曲先辈们留下的珍贵资源进行一番认真的整理和鉴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扬其精华、弃其糟粕,下一番脚踏先贤足迹的扎实硬功夫,何来真正意义上的继承?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了!
2
上海昆剧团是一个有定力、有实力的传承弘扬昆曲艺术的文艺院团。这些年,在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下,该团几代艺术家薪火相传,坚定行进在继承基础上创新的正确道路上,继举全院之力成功整理加工演出汤显祖的55本《牡丹亭》成功艺术实践后,此次又再接再厉,依据故宫珍藏版本排出《太和正音》,真是再立新功。三出折子戏,无论在坚守的历史观的审视把握和价值取向上,还是在美学观上既不豪华贪大而确又彰显了中华戏曲审美优势和特点的艺术表达上,都值得称道。从历史观上看,《江州送酒》含而不露地为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陶渊明作传,以神写貌,表层看在戏写他的放荡不羁、偷饮酣醉,深层是揭示出他追求自由和谐人生的人格和情怀。可贵的是,在中华戏曲美学的坚守上,这出折子戏着意于“美在情趣”上,为昆曲生、丑两个行当的表演提供了施展才艺的跌宕情节和空间平台。它再次告诉我们:昆曲乃至整个中华戏曲,都是“角儿”的艺术,演出经典折子戏和鉴赏经典折子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3
该作又一次以成功的艺术实践证明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确为真理。三出折子戏出出精彩,《江州送酒》把陶渊明形象首次搬上了昆曲舞台,展示了昆曲生、丑行当的独特美学魅力,美在“情趣”,美在“品位”,且令吴双这位人才再放光彩,张前仑和胡刚也都丑中见美;《中秋奏凯》不仅把昆曲的武戏演绎到极致,张艺严、钱瑜婷身手不凡,整台群众演员的功夫绝活,令观众大饱眼福,而且还领受了一次“忠孝两全”的伦理道德熏陶;《长生殿·重圆》则补足了长见长演的折子戏《长生殿》并未展示过的《重圆》,渲染了中华戏曲美学在现实主义精神基础上还具备的浪漫主义情怀,饰李隆基的黎安、饰杨玉环的罗晨雪、饰嫦娥的余彬都唱、念、做、舞俱佳,美轮美奂。而且,整台戏的作曲昆曲味浓,锣鼓正宗,旧中见新,新中存根。舞台美术设计更是仅再现故宫一景,简约大气,把更多空间留给了演员的精彩表演。重要的是,这样的好戏,培养和造就了真正懂得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鉴赏戏曲的深刻而不肤浅、沉稳而不浮躁、幽默而不油滑、典雅而不媚俗的群体性欣赏心理即重要的文明素养,这不正是“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