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凝聚叙事与抒情交织的“时空体”
——观中国美术学院“国家肖像与人民史诗摄影展”
栏目:视线
作者:魏梦然  来源:中国艺术报

《黄土高原上的露天电影》 2002年 王文澜摄于宁夏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提供

  摄影如何反映国家叙事,呈现发展历程?陈列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南山美术馆内的500余件摄影作品及珍贵文献资料以无声的图像为“媒”,作出了精彩的回答。为期一个月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特展:国家肖像与人民史诗摄影展”日前举办。策展人精心选取涵盖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建党百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历史主题的图像,以“开国大典”“国家肖像”“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三个板块将之分类布置于四个展厅。四个展厅的内部空间应用三种不同的主题色统合一众图像,色调与构图的巧妙配合将静态摄影展升华为意涵丰富的动态“图像志”,为观展者提供了一场酣畅的视觉与心灵的光影盛宴。

  “色”韵生动,营造叙事与情感的复调美学

  色彩交织绘写出国家历史发展的动脉线。这场展览精心选取的三种背景颜色既是叙事表露之“门”,又是情感外显之“窗”。整面墙体压倒性色彩笼罩下的展厅空间,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吸引着观展者沉浸其中,彰显出策展人深沉的美学思考。

  呈现新中国成立前夕图像的展厅内黑色墙面作为衬底的肃穆同黑白照片外缘留置的白色洗印底板形成极强烈的色彩对比,炮火连天中反“扫荡”的保卫战的巨幅摄影作品同黑“墙”融为一体,强化了战争的沉重感。除了表现前线作战的摄影作品外,全国各地后方百姓生产劳动的图集也被展示其间,虽然劳作活动本身并不具有强烈的情感倾向性,但因为战争的普遍影响,百姓们的日常生活也被打上鲜明的情感烙印。

  1949年,北平入城式的号角吹响,喜悦幸福的神色洋溢在被摄群众的脸庞上。这一展厅内内置了渡江战役、太原战役等若干战争子专题的展示区域,在通体红墙和一台影像放映机播放开国大典实况的视与听、静与动的烘托之下,战争的阴霾被一扫而光,对于新中国成立的向往之情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积极筹办开国大典具体事务的抓拍“快照”中,独属于中华民族笔触的“红色叙事”正在被书写。最终,新中国成立时冉冉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与展区的红色背景相互映照,助燃着观展者心中无比自豪的爱国之情。

  呈现新时代图景的展厅内排布的摄影照片与之前两个时期大相径庭,从黑白照变为彩色照,尺寸上采用宽画幅,每幅图像的背后都对应着一个重要的经济/政治/社会/外交事件,讲述着一段波澜壮阔的中国故事。这一展区内,建筑体的墙白底色被保留下来,用以凸显不同照片内部丰富的色调层次与构图秩序,白色作为摄影技术操作层面中“透明”的叙事视角体现出当代图像的多元属性和“汇总性”特征,昭示着一切都处于“正在进行时”的开放姿态,用摄影讲述的中国故事未完待续。

  从新中国成立前黎明前夜的铺垫、新中国成立的旭日东升的高潮,到新时代稳步前行的开放包容,展览中使用主题背景色的审美手段串联起一条起承转合的历史叙事脉络,直观地传递出不同社会时期共识性的情感态度。

  图像作“志”,铭记集体与个体的人民话语

  展览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策展人选取的摄影作品大都将摄像机对准普通群众,刻画他们平凡的劳动工作场景和普通的日常生活情形,体现出勤劳与朴素的人民之美。如果说以整面墙为单位的色彩是国家性整体叙事的宏观呈现,那么这样的画面内容就是在中观与微观层面描摹“人民话语”的“多声部”,用图像载体加以记录和呈现,能够最大程度地拉近与观展者的心理距离。

  1938年,为开辟冀西抗日根据地,平西挺进军抢渡拒马河,袭击紫荆关敌军据点。1940年春节,太行山区军民在129师政治部所在地涉县召开军民联欢大会。1942年,入伍青年和家属在滹沱河畔游行。1945年,反攻大进军中的晋察冀八路军、七月剧社的同志为战士们拉提琴。1949年,解放军北平入城式上,群众和部队的坦克手握手。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5年,电影放映下乡队为来广营吴玉书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放映电影。1990年,人们在湖北商场里观看亚运会开幕式。2006年,阿布洛哈村的村民们通过溜索过西溪河……一幅幅珍贵的摄影图像正在无声地言说历史的重量,犹如电影蒙太奇般被拼接在同一物理空间之内,构成了连贯的国家史诗和社会寓言,而人民群众则是毋庸置疑的主角。

  除了拍摄集体性活动,聚焦普通人面孔的照片也占据了展览图像的相当一部分,包括但不限于新中国第一位女跳伞兵、正在纺织的华北农村妇女、手握一把大豆喜笑颜开的农民、极目远眺而神情坚毅的藏族民兵、杭州钱塘江边正在吃力挑担的工人、北平市南下工作团收到献花的女同志、坐在渔船上扛枪的壮族女民兵、背着吉他在夜色中赶路的青年、在村口玩耍的彝族儿童、在戈壁滩上投篮的塔吉克族小姑娘等。在不同的时代情境中,年龄、民族、性别、职业、身份各异的百姓日常生活时刻被摄像机定格,当观展者驻足凝望时,目光透过相纸与被摄人物交汇一处,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予观展者以强烈的“在场感”。

  群体的劳动汇聚成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动能,百姓面孔的叠合迸发出时代发展的精神气质,而“人民”是他们共同的名字。这些摄影作品构成的“图像志”使得他们的平凡和伟大“可见”,由更多走进展厅的观展者见证。

  展览以“现代中国历史生命的宏大史册”的磅礴气势为新中国75周年献礼,在立足新时代语境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中,凝聚成一个叙事与抒情交织的“时空体”,捕捉到独属于中华民族的美学力量和文化情感深度,谱写出人民作为历史创造者与见证者的宏伟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