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对包括网络文艺在内的文艺创作生产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作为新兴现代文艺形式,近十多年来,网络文艺形态多样、实践丰富、活力无限,迄今已发展成为文艺创作的生力军、文艺供给的主渠道、文化传播的新高地。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网络文艺需进一步守正创新,并经卓有成效的精品化和经典化,充分发挥其在中国式现代化和文化强国建设中独特的审美功能。
领异标新:网络文艺的蓬勃发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王国维曾说,“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在互联网时代的艺类发展和地位变迁中,伴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网络文艺应“网”而生、向“网”而盛,并因独特、有效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和不断提升的艺术品质而跻身文艺主流行列,成为当代文艺百花园中的“领异标新二月花”。在近十多年全方位的蓬勃发展中,网络文艺的星火燎原之势有五个方面的突出表现。
一是在形态和风貌上,网络文艺不断拓展边界并凝聚有别于传统文艺的审美特性。在丰富实践中,尽管其质的规定因多要素交织渗透而呈现动态生成的特点,但作为“总名”或集合概念的网络文艺大致可分为“典型形态”(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电影、网络纪录片、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泛化形态”(文艺性短视频、网络直播、网络音频,以及云文艺、传统文化艺术的数字化表征与网络化传播等)、“前沿形态”(互动艺术、虚拟艺术、VR艺术、AI艺术等)三大类,或三种主要表现形态。不仅如此,“传统”与“现代”的历时性比较、“中国”与“西方”类似文艺实践的共时性参照以及网络文艺自我进化维度的修正与加强,赋予网络文艺跨界迁移、融通化育的力量,并于接引开新中展现丰富、深刻的审美现代性意义。二是在创作生产上,网络文艺各形态(尤其是典型形态)涌现一大批优秀作品。显然,新兴文艺需要优秀作品来见证其进步、绾结其发展,而大批优秀作品的诞生不仅记录了网络文艺发展成就的步履,还成为网络文艺发展成熟的标识。三是在传播和接受上,庞大的用户规模蕴含巨大的变革潜能。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6.1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在网络文艺相关方面,网络视频(包含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纪录片、网络电影、网络动画片等)、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的用户规模(亿人)/使用率分别为4.28/69.3%、4.53/73.4%、2.74/44.4%;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10.996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77.5%,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的用户规模(亿人)/使用率分别达10.68/97.1%、7.15/66.3%、5.16/46.9%。无疑,庞大的数量具有引发质变的强劲动能,尤其是,透过其底层驱动在艺术创作、传播、接受和再生产等方面带来的深层变革,网络文艺不断构建新格局、迈上新台阶的总体态势显而易见。四是在产业发展上,网络文艺逐渐形成主体多元、竞合有序、生机蓬勃、效益显著的生态。其中,文化与经济、文艺事业与文艺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相辅相成日益强化,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力作用推动文艺形态、业态不断更新,生产机制、传播模式、产业规模等方面的中国特色凸显“中国实践”“中国经验”的意义和价值。五是在条件和环境上,党和国家的重视为网络文艺营造良好发展空间。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以来,一系列重要意见、规划、评奖等持续、有效推进其繁荣发展。比如,中共中央印发《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指出:“大力发展网络文艺。网络文艺充满活力,发展潜力巨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工程”中将“网络文艺创作传播”列入“文艺精品创作”重大项目;《“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鼓励引导网络文化创作生产,实施网络文艺创作传播工程;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网络文艺”作为新增门类被列入其中。可以说,党和国家的重视是对网络文艺发展潜力和发展成就的肯定,也为其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实践表明,伴随数字文化的范式转换,网络文艺于创新发展中凝聚审美特性、于品质提升中彰显地位和影响力。特别是,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如火如荼、风生水起,新形式、新创意不断涌现,新特点、新风貌不断呈现,使网络文艺的蓬勃发展凸显为当代中国文艺发展中令人瞩目的审美现代性事件。
精品化:“大文艺观”中网络文艺创作生产的主轴
在审美现代性的意义上,网络文艺的蓬勃发展不仅关乎时间,更关乎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对新兴的网络文艺来说,情形尤为如此。一方面,它以描摹、虚构、叙述、评价等“想象中国”的新方式和新方法,表征时代生活的发展变化和人们的现代性体验与思想情感;另一方面,时代发展、社会进步铸就网络文艺的审美品性,也成就网络文艺的高光时刻。在创新发展的意义上,网络文艺是技术、艺术、媒介、传播和社会、经济、文化等矢量合力作用的产物;从审美表意的内在机制看,熔铸了时代精神的“大文艺观”是贯穿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的串珠红线。
大文艺观之“大”有三个基本向度。一是基于艺术自身及其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动态生成的“大融合”,尤其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互动、中国与西方的交流互鉴构筑了一个富有活力的审美张力场,并以其可供性、能产性为网络文艺创作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二是基于艺术实践及其多样属性并举的“大转换”,其中,技术与艺术、文化与经济等的相互激励不仅强化了技术赋能、文化赋性,还使网络文艺的审美属性和商品属性相得益彰。三是基于艺术价值及其性质、功能的“大跨越”,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阐明了新时代文艺的使命和任务,总结了文艺创作生产的特征与规律,明确了与中国式现代化一脉相承、义理相通的中国式审美现代性的价值规定,重塑了中外文艺交流互鉴的价值基础,是网络文艺繁荣发展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实践表明,如果说,熔铸了时代精神的大文艺观是网络文艺创作生产的主调,那么,饱含质量为王意识的“精品化”则是网络文艺创作生产的主轴。
在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文艺及其发展的性质、特征、规律、功能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和阐述。这些论述涉及文艺精神、创作、传播、批评、产业、人才、管理、传承、创新、价值等丰富、深刻的内容。其中,“创作”和“作品”是两个纲举目张的关捩。比如“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就网络文艺的精品化来说,精品之“精”,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精品化之所以成为创作生产的主轴,因其蕴含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简要说来,就历史逻辑而言,伴随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拓展,精品化生产必然要通过审美转换,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及其蕴含的要求、原则、价值等,投射、凝聚在形象表意系统之中。就理论逻辑来说,作为“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的美学结晶,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最新成果,是推进网络文艺精品化生产的强大力量。就实践逻辑而言,在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精品化生产必然要以丰赡、生动的艺术形象表征人们的生活体验、生命感悟和思想情感,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审美需求,并对人们的审美趣味、思想观念、价值理想等带来深刻影响。事实上,“精品化”寓含着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即只有精耕细作,才能得到高品质;只有高品质,才能获得人们认可;只有人们认可,才能发挥作用、产生效益。在丰富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也清晰地表明:精品化是发展的利器,也是纠偏的良药。概言之,恰是“质量为王”导向的精品化成就了网络文艺的主流化,也拉开了网络文艺经典化的序幕。
经典化:“艺术场”中网络文艺高质量发展的趋向
基于网络文艺独特、有效的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不论是精品化还是经典化,两者都寓含着热切的审美期待和价值诉求。在创作生产中,如果说,精品化是一种信念,那么,经典化则是建基在精品化之上的沉淀和进阶。对此,若是切实回到艺术实践的现实场域,回到审美话语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我们就可以从中透析那些不断更新的动力所标示的发展脉络和趋向。
艺术发展史表明,精品化与经典化如影随形、交相辉映。尤其是,在审美表意形式的创新中,一种有潜力、有未来的艺术形态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均会引发品评轩轾的行为、激发经典化的诉求。比如,《诗品》依风力、丹采品第高下、观澜索源,并以“三品裁士”开启诗话先河;中国古典书画理论依技巧、修养、智慧和心灵的澄明,将作品分为“能、妙、神、逸”四格。在当代中国审美文化语境中,除了文艺“精品”,还细分为好的作品、优秀作品、经典作品、伟大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中都有相关表述。比如,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优秀作品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经典作品“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伟大作品“一定是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有着最深刻把握的作品”。就网络文艺的经典化来说,一方面,作品存在不同的品类和梯度,经典与经典化相连又相异:前者是经由时间洗礼、实践检验的产物,后者则是精品化的进阶过程;另一方面,经典化的历史性寓于现实性之中,且与特定“艺术场”的价值评价与尺度、标准等紧密相关,特别是,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审美话语,以及市场逻辑、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中,“作品”的精美、“产品”的精致凸显艺术场的塑造性力量——作为惯例性理解、体制、机制的汇聚之地和审美的信仰空间,艺术场不只生产特定的作品,它还通过种种体制生产艺术观念、标准和价值观,以及对经典的尊崇和需求。就网络文艺的经典化来说,在当代中国审美文化语境中,艺术场不仅凸显了经典化的形状、性状与条件,还彰显了“高质量发展”的要义,即网络文艺表征未来的能力。简要说来,在审美意识形态的现代作用与中国式审美现代性的合题上,“表征未来”意味着审美表意从历史发展的总体性来理解现实生活、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方向;在审美关系与现实生活关系的紧密关联中,“表征未来”意味着较强的思想深度与艺术表现的生动性、丰富性的完美结合,并通过不断涌现的精品佳作和渐进的经典化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创造性和未来性。诚然,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审美现代性仍处于发展、完善之中,网络文艺表征未来的能力也处于增强、提升之中,但走向中国的“现代”已是一种不可遏止的必然,也是我们可以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鉴往知来,砺行致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快速发展进程中,网络文艺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三棱镜,其艺术折光让我们看到了媒介变革的力量、数字文化范式的转换,以及社会进步中的时代精神与文化逻辑。在未来发展中,作为活力无限、前景繁盛的文艺形态,网络文艺必将在蓬勃发展中继往开来,在“精品化”的创作生产中呈现新兴文艺的典型意义、在“经典化”的高质量发展中展现中国式审美现代性的新气象,并为中国式现代化和文化强国建设作出独特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