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 汲古启新
栏目:视线
作者:曹顺庆 明钰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文明互鉴 汲古启新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讲解和讨论后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

  高扬文化主体性,促进中华文明传承发展

  文化主体性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传统、文化价值、文化精神的自主认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承载着悠久历史传统与深厚文化底蕴,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提供了思想支撑,也为世界文明发展进程贡献了中华智慧。在新的起点上担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积极主动促进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在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关注其内在特征,也可以关注其外部影响,深入研究西方文明、文化及文学中蕴含的中国因子,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笔者近年来提出,要聚焦“中国诗学西方化”研究,通过爬梳实证材料与分析事实联系,解蔽中国古典思想在西方现代诗学形成进程中的核心价值。在胡塞尔、海德格尔、伏尔泰、瓦雷里、庞德、德里达、福柯、拉康等人的思想理论中,存留着鲜明的中华文化影响痕迹。如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马丁·海德格尔曾对中国道家思想怀有浓厚兴趣,从中获取其“存在”之思的精神养料。西方解构主义的领军人物雅克·德里达在其《论文字学》一书中谈及汉字“音-义”关系时,常回想他和法国著名汉学家毕仰高之间关于中国与汉字的讨论。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卡尔·荣格在研读《易经》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共时性原则”的概念,并与卫礼贤合著《金花的秘密:中国生命之书》。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追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中华智慧之源,能够为坚定文化自信、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提供更为广阔的世界视野。

  加强国际人文交流,深化世界文明对话理解

  国际人文交流旨在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认识与了解,塑造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是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促进国家间相互理解和合作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强调,“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从文明史实及文化发展来看,文明是多元生成的,多元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不竭动力。应当以史为鉴,不断促进世界文明对话理解,努力建构全球化语境下世界多元文明新格局。

  纵览世界文明发展史,各古典文明在现代式“全球化”进程启动之前,就已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对话,文明互鉴贯穿世界各文明发展历程。如古希腊文明在文学、哲学、科技、建筑、艺术等方面的诸多文明成就,均是在与古代近东诸文明的深入交流中逐步形成的。古希腊人改写腓尼基字母以创造希腊字母,从《吉尔伽美什》《阿特拉哈西斯》《埃努玛·埃立什》等东方史诗中汲取文学灵感,在神庙建筑中融入埃及智慧,在陶瓶艺术中借鉴东方图式与风格等等,这些史实都意味着古希腊众多文明成就是在与周边文明持续交流互鉴过程中形成的。又如,文艺复兴也是文明互鉴的典型案例,是阿拉伯文明直接促进了西方文艺复兴的产生。一方面,阿拉伯学者保存、翻译了大量古希腊典籍。约8世纪中叶到10世纪末,几乎所有在东拜占庭帝国和近东地区可以找到的非文学和非历史的希腊世俗书籍都被翻译成阿拉伯语,一些没能以希腊语留存下来的作品,如托勒密的《光学》和盖伦的7册解剖学,也在阿拉伯语译本中得以存续。另一方面,阿拉伯文明科技及人文独创成就也对文艺复兴各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哥伦布之所以期待能够在印度登陆,是因为阿拉伯人先到达了那里。达·伽马的船队正是在阿拉伯航海家伊本·马吉德的领航之下,才顺利越过印度洋。阿拉伯航海者独创的三角帆船为葡萄牙、西班牙等欧洲国家提供了建造前往东方的船只的范例。世界“代数之父”花剌子模以印度—阿拉伯数字改革计算方式,其著作《积分和方程计算法》长期为欧洲各大院校所用。伊本·西那医术出众,其《医典》一书不仅收集了古代医学之精华,还对临床诊断(如切脉)、治疗手段,如泥疗、水疗、日光和空气疗法等均作了详细介绍。直到18世纪,伊本·西那仍然出现在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医学课程中。在文学方面,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谈》、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等文艺复兴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受到阿拉伯文学的影响。

  现代西方“古典学”自18世纪诞生以来,便以古希腊罗马的“古典”覆盖了其他文明的“古典”,缺乏对古希腊罗马和周边文明互动过程的深入了解,因而忽视和遮蔽了以上所述文明互学互鉴的确凿史实。在国际人文交流中深入探究和高度重视世界文明互鉴史实,有助于促进对古典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使之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思想桥梁。在此过程中,世界各古典文明的独特魅力与共同价值将得到深刻揭示与广泛认可,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世界文明对话理解,推动构建更为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生态,勾勒人类文明交相辉映、缤纷多彩的壮丽图景。

  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也强调,“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

  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深化文明互学互鉴,需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为例,分别聚焦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曾经以欧洲文化为基础建立起“可比性”的重要根基。影响研究通过考据和实证探求“同源性”,忽略了流传过程中极为重要且无处不在的变异现象。平行研究虽然超越了聚焦于“同源性”的影响研究,但是异质文明之间的“同质性”比较,依然遇到了许多问题。内而视之,过往比较文学研究曾存在向西方文化“求同”的惯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文学研究界文化自信的缺失与人云亦云的同质化倾向,造成了一味在中国文学与文论中寻找西方相似性,或盲目用西方文化与理论阐释中国文本等研究弊病。1996年,笔者以“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为题表达了质疑与批判,彰显中国文学作品和理论的独特价值:“由于长期的文化虚无主义和长期的文论话语的失落,使人们习惯于用西方文化与西方文论的价值标准来判断中国文学与文论,产生了价值判断的扭曲。”外而观之,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文学危机”呼声四起之时,笔者立足“变易”“和而不同”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创新比较文学领域研究思路,提出“比较文学变异学”这一理论话语体系,以中国声音强调此前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忽视的跨文化交流中的“异质”“变异”现象,提出了文学横向发展的变异规律,引起国际学界广泛反响。比较文学变异学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跨越了以往比较文学研究普遍的同质化趋向,也超越了亨廷顿式简单的文化冲突模式,为世界范围内的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中国视角。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文明倡议中强调,“我们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全球化时代,中华文明正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焕发新生,中国共产党引领下的中华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而这离不开对中国和世界古典文明的深入理解和全新阐释。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致贺信,强调中国积极致力于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愿同各方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强调了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性,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方向。应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古典学研究,按照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秉持人类文明互鉴的广阔视野,将中国学界的古典学研究逐步发展为促进全球对话的关键平台与重要载体,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秉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念,激活古典文明的现代生命力,学古以知新、汲古以启新、承古以创新,为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智识基础与精神动力。

  (曹顺庆系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学术院长;明钰系四川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