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洪湖水浪打浪》剧照 傅有胜 摄
舞剧《洪湖水浪打浪》根据歌剧《洪湖赤卫队》改编而成,凭借着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项目的推动,更多的观众有机缘一睹该剧的真容,让剧目的意义和影响愈加发酵。这部舞剧由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打造出品,由颇具艺术造诣的新锐编导帅小军和卢慧执导,在他们率领的创作团队的精诚努力下,该剧以其新颖的创意走向和严密的舞剧思维,为观众展现了一位活跃在洪湖上的女杰率领一支队伍奋勇抗敌的斗争画面,也让观众看到了主创人员、艺术教育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及艺术创造力。
想当年,歌剧《洪湖赤卫队》甫一问世便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爆款”,其中的唱段多年来成为中国百姓耳熟能详的绝佳旋律。人们透过这些久唱不衰的旋律,也见识到了那位在洪湖上叱咤风云的女英雄韩英的不凡战功,她为了民族的解放置生死于度外,“砍头只当风吹帽”,这种共产党人大无畏的气概让人感受到心怀崇高信仰的革命先烈所拥有的高尚情操和誓死果敢的勇气和信念,令人登时心生敬仰。那首脍炙人口的主题曲《洪湖水浪打浪》的优美旋律,更是温暖融化了几代人的心,用浪漫主义的态度歌颂了处在艰苦斗争中的美好情操。于今,使用同名歌曲为舞剧命名的《洪湖水浪打浪》就借用了其歌名作为剧名,巧妙呈现出该舞剧的故事背景和戏剧含量。
将成熟的文学、戏剧、影视作品改编成舞剧作品,是中国舞剧创作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方式,像《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红梅赞》《雷雨》《红楼梦》《破冰》等舞剧都是在成熟的前文本基础上收获到不尽的精彩。西方舞剧创作也有同样的模式,如《堂吉诃德》《仲夏夜之梦》《卡拉马佐夫兄弟》《安娜·卡列尼娜》等,均由经典文本改编而来。与原创文本性质的创作相比,已经存世的此类前文本业已将妇孺皆知的故事及人物先行植入观者的认知中,这为舞剧编导的叙事提供了极大的便捷性。也就是说,对于观者而言,重要的并不是通过这部舞剧来获知故事,而是要看创作者在对已知故事的解读和演绎中能提供什么样的舞剧审美内容。或者说,这类的舞剧创作,更加看重编导的艺术演绎功力。
舞剧《洪湖水浪打浪》,正是在这样的观者认知中展开他们的艺术创编之路的。在舞剧创作中,结构是任何舞剧编导所面临的极其关键的创作环节,也是有才的编导充分发挥他们才能和智慧的根本所在。一部舞剧的结构,决定着整部舞剧的整体形象及其成色,也是考验编导宏观智慧的试金石。很多舞蹈编导能够编出十分成功的舞蹈小作品,却经常在舞剧创作方面表现不佳,往往就是在结构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也正因为不需要以讲故事为主要表现目的,该剧在结构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不同人物的特定视角作为剧情展开的契机,从不同的角度为故事的展开供给了新鲜的经验,此举当然也在舞剧结构的创作规律上进行了富有试验性的尝试。这使该剧的剧情走向和发展有了复合性的意味,从而丰富了观者在理解故事、掌握人物走向上的艺术觉知,也充实了剧情的结构处理意趣。该剧共分上下两个半场,过程中情节衔接紧凑、环环相扣,编导营造出来的交错时空十分聪明地呈现出了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转换效果,挖掘和凸显了舞剧艺术特有的表现魅力,强化和突出了舞剧艺术所能提供的艺术感受。如此的处理让舞剧的结构环节顿时生动起来,让其所托起来的舞剧叙事顺利而严密,创作者的艺术意图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就是这类创作所可能获得的效果,不必唯交代剧情是瞻,消解了结构的固有模式和捆绑,让创意和新意都产生出鲜明的价值。
该剧的人物塑造也是一大看点,其中在敌营中卧底的张副官一角让人印象深刻,他亦正亦邪、含而不露,人物内在的心理刻画承载着他生存状态的多义性。待到他为了营救韩英而付出生命,观者不觉间升腾起满满敬意,为那些奋勇牺牲的先烈们由衷鼓掌。韩英的扮演者和该剧的其他角色也都显示出了表演实力,他们走心的呈现为该剧的成功完成作出重要贡献。
该剧在景物设计上也很出色,几块灰墙的硕大景片成为舞台特定环境的灵魂,它们之间巧妙的转换和切变,让舞台时空活了起来,为叙事的推进提高了节奏上的效能,同时也积极探索了舞剧艺术新型时空表达的视觉张力,有效规避了舞台空间极易形成的呆板效果。演员们在特定景片上的上下自如攀爬,在有效利用空间形成特定表达的同时,也拓展和丰富了视觉效果。
在该剧的结尾,耳边响起了让人魂牵梦萦的“洪湖水浪打浪”的旋律,伴随着全剧走向而形成的人物认知和感悟,观者的审美欲求得到了积极的回报,升华的情感获得了尽情的释放,进而让该剧的艺术翱翔及其价值得到了肯定和赞许。
舞剧《洪湖水浪打浪》用崭新的戏剧构织思维构建出中国舞剧舞台上一个新案例。编导勇于探索的状态呈示出实现艺术理想的渴望和超越自我的追求。正是舞剧舞台上的这种生龙活虎的态势,让眼下愈演愈烈的中国舞剧热潮不断升温,正是一部又一部浸泡着编演者心血和汗水的佳作,让中国舞剧艺术的大厦持续巍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