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母”的“楚门的世界”
栏目:品味
作者:赵亮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影《抓娃娃》海报

  电影《抓娃娃》持续飙升的口碑和票房,无疑成就了暑期档这一“爆款”之作。影片聚焦当下中国社会最大的现实焦虑之一——教育,揭示当下教育与亲子关系的种种问题。“西虹市”以及“沈马组合”的大IP,为影片打上了喜剧化、荒诞化的标签,一下子就俘获了太多观众的心。电影毕,一位挺着大肚子的孕妇疲惫地缓缓站起,笔者同情地看着这位准妈妈,不知她作何感想。

  影片主要讲的是西虹市一对土豪夫妇,为了避免重蹈大儿子因娇生惯养被养废的覆辙,假扮贫困家庭,对小儿子进行苦难教育以培养优秀接班人的故事。

  观看影片后,笔者觉得片名《抓娃娃》有两层含义:一是字面上我们常说的“教育从娃娃抓起”,二是隐喻。很多人都有玩娃娃机的体验,玩家投币,通过上下左右操控按钮,最终在规定时间内机器臂抓到或者抓不到你想要的那个娃娃。马继业的父母就是玩家,他们倾注财力招募团队排兵布阵,目的就是要在十几年时间内打造一款他们理想中的娃娃,或者说是考上“清北大学”的娃娃。究竟是事遂人愿还是事与愿违?

  观看过程中,电影《楚门的世界》和一档喜剧综艺中的《小品的世界》两个作品一直在笔者脑海中萦绕。片中马继业躺在枕头上甜甜睡去的镜头就是对《楚门的世界》的致敬。三个作品都触及打破“第四堵墙”、冲破虚假周遭世界的核心叙事,这也是现代性危机的来源之一。当今世界,几乎没有人能够逃脱无处不在的摄像头,而信息茧房可以说就是大数据对每个人形成的一种无形桎梏。由此,《抓娃娃》这一个体的荒诞故事就从中抽离出来,达成了集体无意识的深刻共鸣。看着那个巨大的监控室,你是否会不寒而栗?你是否感受到了自己也被某种无形力量所操控?

  在马成钢的信念里,为了打造心目中的马继业,他可以凭借自身的财力去安排和掌控一切,几乎做到了完美的植入和伪装,但整个过程中唯独真实的力量被严重低估、肆意践踏。马继业在假奶奶假离世后的真悲恸是那么令人动容,连多年陪伴在他身边的假奶奶也禁不住动情地在尸布下抽泣起来。此刻达到了强烈的喜剧效果,但我一点也笑不出来,内心无比悲凉。葬礼上所有人就这么无动于衷地看着一个重情重义的孩子经受这般无意义的折磨,那一刻,我开始无比憎恨马成钢自以为是地操控的这一切——他以爱之名像个暴君一样残忍抹杀了孩子最美好的天性。马继业此时的悲恸有多浓烈,发现真相后,内心受到的冲击就有多惨烈。

  所以,当觉醒的马继业走进自家地下室那一大平层的监控室时,看着遍布他所有生活角落的监控视频,看见那些亲人和邻里的真实身份,那些对他身体、情绪、心理的全方位数据分析,自己就像一个试验品一样毫无保留地暴露在这里,被解剖得体无完肤,他无比绝望地问不知所措的父母:“你们是哪位老师?墙上没介绍你俩呀。”

  朋友说这场实验并没有彻底失败,毕竟通过这样的磨炼,他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了品学兼优,彻底摆脱了跟养废了的哥哥一样的生活方式。笔者还是不愿苟同。过往的一切处心积虑的教育,都是在谎言和欺骗的前提下进行的,当孩子觉醒之后,当初的信任、诚信、亲情还会是原有的成色吗?在这场赌局中,父母以“都是为了你好”之名,残忍赌掉了孩子真实的人生体验。就像当下社会很多教育现状,从学校到家长,过多地安排和规划,过多地担忧和保护,孩子在布控森严中被剥夺了不断试错的权利,以爱之名不是压抑天性、剥夺自由,爱是平等,是尊重。

  曾经我们常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挂在嘴边,那是物质匮乏年代的一种自我宽解罢了。而且,这种所谓的早熟,是与孩子的正常心智年龄不相匹配的。借助生活的苦难、物质的匮乏来打造一个健全的人格,在今天无异于水中捞月。就像片中的马继业,把要给爸爸买鞋的钱买了平板电脑,家人借此对他进行道德绑架,毫不知情的孩子因自责去捡瓶子补贴家用,又遭到同学的羞辱,这一系列的打击,就是马成钢“炼钢计划”的最大Bug(缺陷)——孩子的自卑将在潜意识里伴随其一生。

  影片对马成钢的大儿子着墨不多,但这个角色设计在片中的意义不可小觑。哥哥和弟弟经历着两条完全不同的成长路径。哥哥有三次出场,从一开始的“渣”,到那一滴泪的悔悟,再到最后登顶成功的“炸”,完成了人格的逆袭,相信哥哥以后的人生也会有光。而马继业,虽然报考了自己喜欢的体育专业,长跑比赛时看见空瓶子还是忍不住偏航去捡,这虽是戏剧化的处理方式,但颇有深意——童年打下的烙印已深入骨髓,即使他再努力摆脱,那些已加诸身上的过去,终将难以擦除。

  从结构上看,影片以少年马继业的觉醒作为上下两部分的分界线。孩子的觉醒时刻即是家长的至暗时刻,颇具讽刺意味。剧情反转本该是影片开挂的引擎,下半段剧情和观众情绪应该一路狂飙突进,但事实恰恰相反。那种感觉如同已经看到了山头,却在快到顶峰时向下折返了。那些密集布控的笑点就只是停留在笑点而已,缺少了让故事更坚实的内核。我们看到,反转之后,真正觉醒的也就只有马继业一人,马成钢夫妇除了表现出来的尴尬和不知所措,没有任何思想上的反思和悔改。甚至马成钢的那句“你以为我们操控了你的人生吗?其实你也操控了我们的人生呀”,还在为自己这些年的付出而喊冤,像极了那些以爱之名横加干涉又不忘卖好的家长。

  都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看似影片中的悲剧人物是富养的“马大俊”,是穷养的“马继业”,但实际上这两者都有了人物的弧光,他们勇敢冲破桎梏,最终找到了自我。影片最可悲的应该是马成钢夫妇,因为他们自始至终活在自己的偏见里,自私自负却不自知。正如他们被养育大的某种“中国式父母”模式,他们又塑造了自己的“套娃”,成为新一个“楚门的世界”的缔造者,如此循环,岂不更加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