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在中国有着三千多年的发展史,从“蚩尤戏”“角抵戏”“百戏”“散乐”等到今天拥有了杂技这一统一称呼。江苏省杂技团所在地“建湖”是中国杂技之乡,与河北吴桥、山东聊城齐名,被视为中国最主要的杂技发祥地之一。7月13日在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首演的由江苏省杂技团创作出品、一级编剧李西宁执导的音舞诗画杂技剧《盐运华夏》,是该团继音乐杂技剧《猴·西游记》(2013)、诗词歌赋杂技剧《小桥 流水 人家》(2016)、杂技报告剧《芦苇青青菜花黄》(2020)、杂技诗剧《四季江淮》(2022)等作品之后又一彰显时代精神与文化召唤的展演剧目。
杂技剧《盐运华夏》的“创造性转化”
《盐运华夏》在坚持杂技艺术本体技巧的同时,注重联系时代新理念,创造新的表演元素,体现出当代杂技剧的“创造”意识。
1.“剧中剧”的新型戏剧模式
所谓“剧中剧”,第一个“剧”是指杂技剧,第二个“剧”是指“淮剧”,《盐运华夏》将建湖地区的传统民间文艺淮剧引入杂技剧的演出中,淮剧演员的表演成为杂技剧演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杂技剧的跨界收获。在第二幕“应运而生”中,淮剧演员在戏船上轻歌曼舞,唱出袅袅绕梁的淮音,成为展示运河开通给沿线带来商贸繁荣这一内容的特殊表意形式。淮剧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戏种,发展至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以其通俗的语言、灵活多变的音乐、善于融合的品格,受到广大民众喜爱。建湖杂技与建湖淮剧,有相同的人文地理背景,同属优秀的民间文艺形式,在具体演出过程中往往相互吸纳借鉴,同台呈现,相得益彰。《盐运华夏》将淮剧引入杂技表演的舞台,形成“剧中剧”的新型展演形式,营构了双重解读空间。
2.原创诗文创造诗化意境美
《盐运华夏》的一个重要创造,是原创散文诗歌的使用。在此之前,其他杂技剧也有以歌入剧的情况,但多以主题曲的形式出现。《盐运华夏》的创造在于,一方面,除主题歌外,还为每一幕配备了适合该幕主题的散文诗,且有核心诗句提炼主要内容,如序中的“沿着这条河走吧,往时间的源头走,往大地的深处走”,预示即将讲述大运河的悠久历史;第一幕中的“他们把古老的勇气,镌刻在最雄伟的岩石上。天地玄黄,辰宿列张。生生不息,万古吟唱”,唱出了盐民的辛苦劳作;第二幕中的“有了流动,水就有了灵气,有了航船,河就有了繁华”,描述了运河带来的商贸繁荣;第三幕的“以故事问时光,以此刻敬过往”,指出“九龙口”故事的神话解释以及当代流传;第四幕的“在湿地深处,在大海深处,在人心深处”描绘了当代盐城的生态发展路径。另一方面,通过散文诗歌穿针引线,如一粒粒珍珠,串联起整部剧的故事主线,引出两千余年的运河文明。
3.当代生态文明理念与杂技节目的巧妙结合
《盐运华夏》讲述了盐城这一运河城市晒盐、煮盐、储盐、运盐的繁华历史,以及在运河经济衰落后城市的成功转型。清朝末年,随着赋税制度的改革、铁路运输和海洋运输的快速发展,大运河逐渐没落,沿线以运河为生的城市面临着生存危机,纷纷寻找新的转型机遇。盐城有绵长的海岸线和大面积的滩涂,除了为盐业发展提供了天然的优势环境之外,也为生态发展准备了条件。盐城凭借优越的湿地、海洋和森林条件,在发展绿色经济的时代号召下,成功找到了一条低碳、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发展路径。
首先,盐城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了全域旅游空间格局。在《盐运华夏》中,以神话传说的形式重点突出了九龙口旅游景区。神话源于种族的文化原型积累,是当地百姓在生产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集体记忆的再创造。剧目向观众展示了龙女寻珠与渔夫相爱定居九龙岛的爱情故事,以及爱情故事的当代传承,通过设计精湛的舞美展示九龙口风景区的绝美风光。其次,盐城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生态经济,实现了由经济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的转型。“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人合一”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也是当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资源。《盐运华夏》以符号象征的手法,将盐城的生态理念搬上杂技舞台。在剧目尾声中,丹顶鹤、荷兰郁金香、麋鹿、雨露荷花等形象,都以美轮美奂的服装设计出现,将抽象的生态理念具象化呈现。
杂技剧《盐运华夏》的“创新性发展”
除了对新的表演元素的创造,《盐运华夏》还对已有的杂技演出形式进行了创新,在积极革新的同时,体现出对当代科技的熟练运用和对时代主题的艺术观照。
1.道具创新与剧情生动吻合
杂技是借物的艺术,道具是杂技表演的基本构成部分,道具的创新是杂技创新的重要内容。在《盐运华夏》中,剧组对道具进行了精心设计,在传统道具的基础上加以改编,融入大运河的主题元素,创新出大型道具戏船。戏船的前身是戏车,早在西汉时期,当时的乐舞百戏中就有戏车的杂技节目,这是一种专供玩赏娱乐的车,大多由杂技艺人和歌舞伎所为。这种大型表演道具,在汉唐时期一般只出现在宫廷宴会或达官显贵的出行中,车上杂技艺人各显神技,在行驶中表演高难节目,比在平地上的演出更惊险,要求更高。《盐运华夏》将这一流传千年的大型道具搬上舞台,同时加以改造以切合“盐运”的主题。第二幕出现的大型秤杆、巨型算盘,是运河商贸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是演员表演竿技、耍弄技的重要道具。
2.高科技赋能舞台审美
当代舞台艺术对科技的运用已驾轻就熟,就杂技艺术来说,科技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道具的设计研发。除此之外,具体可感的科技运用也出现在《盐运华夏》中。首先是视频动画的切入。整个序幕部分都是以视频的形式展开,讲述食盐与中华文明的同步起源以及中国运河文明的悠久历史,展现运河贸易给盐城人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弥补了杂技在叙事方面的不足。其次是粒子动画的巧妙运用。在每一幕的开始,以粒子动画的形式显示该幕标题,其呈现灿如星河,如故事一样娓娓道来,丰富了观众的审美感受。
3.由杂技“炫技”到显“技”于“戏”的尝试
如前所述,当代杂技剧的一个重大变革,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关切,显示出艺术的社会承担功能。《盐运华夏》选取了一个宏大的主题:中国大运河,这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是先民的生存智慧,是人们改造自然空间打造人文空间的壮举。看似过于重大难以处理的主题,又恰恰选取了盐城这一具体的切入角度,使得抽象精神有了具象的代名词。这种举重若轻的处理,使得《盐运华夏》具备了演绎宏大叙事的能力,当代杂技也逐渐从杂技主题晚会(秀)“炫技”向切合时代精神和审美需求的显“技”于“艺”和“戏”的理念转型,彰显了新时代审美与创作观念上的“两创”发展。如该剧导演李西宁所说,大运河是“流动的历史,流动的文化,流动的诗意”。
“盐”是社会发展的触媒与进步物质,推动“运河”两岸繁荣,盐、运交融,福泽华夏。美丽的大运河和盐的故事,是文化文明的积淀与守护,也是盐城建湖自诞生、发展至当下的不断重塑与自强进取。《盐运华夏》是又一部阐释运河文化的舞台作品,让我们以另一视角重新审视运河文明、盐文化及当下之间的传承、命运共情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
无论是从杂技作为传统艺术门类在当代的创新自觉来看,还是从打破“硬功夫”的认知偏见,主动担纲起主题化、意蕴化、哲理化的诗性传达来看,《盐运华夏》都为当代杂技剧的“两创”发展作出了更深一步的探索,也对当代其他舞台艺术创演提供了生动启示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