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保障青年电影人
切实将文化自信落到创作实处
栏目:观察
作者:程赞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亚洲新人单元正式年满20周年。自创立伊始,该单元的选片和评奖,始终旨在发掘敢于突破现有电影语言的新生代电影创作者。很多青年电影人正是在这一单元崭露头角。在六月中旬的第十六届海峡论坛·海峡影视季活动中,第九届海峡两岸青年网络视听优秀作品展又以“携手向未来”为主题,面向两岸青年从业创作者征集到网络电影、网络微电影等六个单元共1842部作品,征集数量创历届新高。这些事件将人们的目光一次次拉向了青年电影人群体。近年来,《平原上的夏洛克》《野马分鬃》《银河写手》《宇宙探索编辑部》等由青年电影人创作的电影作品收获了较大关注。青年电影人大胆运用新鲜的电影语言,努力突破传统的叙事框架,积极探索形成独特的电影风格,通过作品尝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本土特色融入影像,体现了他们对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的深刻认识。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青年电影人通过作品展现文化自信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其中,西方电影评价标准的潜在影响仍不可忽视。此外,部分青年电影人在挖掘和呈现传统文化时,显得较为浅表和机械,止步于简单地挪用一些文化符号或元素,而没有深入挖掘与呈现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另外,一些青年电影人倾向于个人情感的宣泄与抒发,而忽视了对时代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从而难以引起更广大群体的共鸣与认同。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引导保障青年电影人在创作中切实将文化自信落到实处。

  青年电影人将文化自信落到创作实处的重要意义

  由于青年群体相似的文化接受倾向和文化消费习惯,青年电影人能够更精准地洞察青年观众的心理状态与情感需求,这种深度的精神契合使青年电影人的作品对青年观众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吸引力。青年电影人的作品不仅是青年观众释放青春活力的精神寄托,更是他们理解当下社会现实的重要窗口。这些作品成为了青年观众业余生活中的重要谈资,成为他们交流思想、分享感受的文化载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年观众提供了人生规划的参考框架和文化范本。青年电影人的作品正深刻影响着青年观众。

  其一,青年电影人通过作品所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和中华文化形象,将深刻影响青年观众世界观中的文化自信。相对而言,青年观众群体的社会经验较少,他们对于影视作品中传递的信息往往容易产生较高的接受度和认同感。若电影在中国国家形象和中华文化形象的塑造和展现上显得不足或偏颇,则可能对青年观众的思想观念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将电影中呈现的片面现实误认为是全面客观的真实情况。青年电影人的作品对青年观众存在天然的亲近感,相较于其他电影,这些作品将对青年观众产生更强的心灵震撼,唯有那些能够正确展现中国国家形象和有力塑造中华文化形象的作品才能有效地引导青年观众,正确地理解和感知中国和中华文化在全球格局中的特殊地位,更为准确地领略中国的文明大国形象和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价值,进而稳固他们世界观中的文化根基,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

  其二,青年电影人所创作的作品反映了他们对于人生的见解与态度,将深刻影响青年观众人生观中的文化自信。青年电影人的作品往往有意无意地探讨着以下问题:青年应如何看待自己?青年应如何把握平衡并追求成长?青年应如何应对那些难以避免的成长烦恼与困惑?青年电影人的作品,为青年观众提供了一种观察自我与解读生活的文化范例。然而,如果这些作品过于强调个人主义,或是过度展现各种非主流的青年亚文化,就可能削弱青年观众对我国主流文化的认同与信念,降低他们运用主流文化来指导成长的自信与决心。

  其三,青年电影人的作品处于青年人互动的话语中心,深刻影响青年人价值观中的文化自信。电影本身传递着价值观,电影作为文化产品也是观众形成话语集群的连接点与中心点,而话语的集中又会加深电影所传递价值观对观众的影响力。比如,观众在网络上写下影评以评价某部电影时,可能会有意无意地二次传播该电影的价值倾向,其他观众会阅读和回应该电影评论,电影的价值倾向就通过电影评论在观众头脑中得到二次强化。相较于其他电影,青年电影人的作品显然更能够抓取青年观众的注意力、引发热议。若青年电影人通过作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助力青年观众保持正向的价值观自觉,令青年观众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巩固文化自信。

  当前青年电影人将文化自信落到创作实处过程中需改进的情形

  其一,一些作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仍有浮于表面的现象。近年来,青年电影人已把融入中华元素作为创作的常态,青年电影的“在地化”受到各方赞赏。所谓“在地化”,是指电影中融入了更多地域元素,将地方的独特景观、方言土语等融入到故事的讲述当中。《宇宙探索编辑部》的背景主要设定于四川省,其中许多人物运用四川方言对话。《一个和四个》的背景设定于西藏自治区,人物对话汉语藏语交织。上述作品都呈现了当地的特色人文风物。但需注意到,也有部分作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仍较为浅表,局限于呈现有形的文化符号,如建筑、服饰、美食等等,而未能很好传达中华文化的气韵和意蕴。渊源厚重的无形中华文化符号,包括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哲学、精神追求、内在特质等等,仍没有得到更为充分地彰显,而后者才更能满足世界观众对我国电影的深度期待,才能真正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力、影响力。

  其二,一些作品囿于自我表达,未能充分彰显时代精神。青年电影人普遍专注于表达自我的生活感悟和生命体验,这是合理的,但如果过度关注自我表达,就会导致作品缺乏对火热时代的深入挖掘和充足观照。有的青年电影人倾向于通过影像讲述一个曲折离奇故事,打造一个又一个由直觉主导的“影像罐头”,并尝试在这样的“影像罐头”当中搭建自有逻辑,打造一个相对独立的虚拟世界,以此释放自己充沛的表达欲、分享自己火热的青春感受。 《野马分鬃》和《银河写手》带有自传性质,都聚焦于青年电影人在成长与逐梦过程中的内心世界,讲述他们的笑与泪。《平原上的夏洛克》《宇宙探索编辑部》都表现了青年电影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与同情。这些作品都打上了青年人独有的精神印记,包含着青年电影人的创新意识,这是值得肯定的。但需要注意的是,青年电影人应更加立体地关注现实,真正有力地回应现实问题,为青年人树立榜样,而非仅仅满足于个人成长烦恼的表达与情感的宣泄。

  其三,西方电影节的评价标准仍然潜在制约一些青年电影人的作品对文化自信的表达。如今活跃在幕后的一批青年电影人大都毕业于大学的影视学系,接受过系统的影视学教育。但无法忽视的是,在西方电影业界、学界和普通观众的视域下,中国电影往往被视作是欧美主流电影的一种多样性文化补充,正像学者张英进看到的那样,很多西方观众只期待通过中国电影进行一次不必到场的异域文化旅游。由于西方电影文化及西方电影节的巨大影响力,其中部分评价标准至今仍悄然地影响着当下的中国青年电影人。比如,青年电影人的一些作品在透视中国社会时,更倾向于关注并不具备代表性的个体的特殊状态,而非展现现实中的普遍情况。作品中人物的遭遇往往呈现出一种“现实极端性”。也即是说,既令观众觉得故事与现实十分接近,甚至令观众产生人物的遭遇在现实里可能比较普遍的错觉,但故事却又真的和现实普遍情况不符。由于观众可能并不完全熟悉现实中不同群体的真实生活,才让这些作品中的“现实极端性”有了获取相信的空间。上述特点均满足了西方电影节对中国电影的传统期待,但却不利于作品塑造客观、立体和具备深度的中国形象,从而限制了作品对文化自信的彰显。

  引导保障青年电影人将文化自信落到创作实处的措施

  其一,提供更多激励青年电影人的路径。近年来,我国一些电影节中的青年电影评审单元及专门的青年电影节对于挖掘青年电影人才、商业孵化青年电影人才、增加电影多样性、增进世界青年影人交流等作出了重大贡献。要进一步鼓励和引导青年电影人将正确的价值导向真正地融入艺术表达,让价值导向真正成为拔高艺术水准的助推器。如好莱坞电影作为美国的主流电影,无时无刻不在积极地传播着美国文化和美国的价值理念,好莱坞电影创作者将自身的美国文化崇拜和价值观自觉视为好莱坞电影工业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这离不开美国各大电影节奖项的导向作用。电影节奖项一定程度上助力了电影的曝光量,以荣誉认可和实际的市场回报对电影创作者给予了正向反馈。因此,要更加积极有力地设置特别奖项去褒奖那些有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青年电影人,以此激励更多青年电影人将文化自信切实体现在电影的创作当中,并真正帮助他们逐渐破解思想中对西方电影文化的“迷思”。

  其二,鼓励促进青年电影人真正深入了解火热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青年电影人应有更多机会真正地了解人民、深入生活、观察社会。可以推出更多有力举措为青年电影人提供真正贴近现实的机会。比如,青年电影人走入当地,不应搞“盆景式” “蜻蜓点水式”调研,而要让他们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地方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进行深入交流,帮助他们切实体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帮助他们真正体会中国人民当今的精神面貌。同时鼓励他们将地方的人文风物、品牌特色等以合理的形式表现在电影当中,以期通过青年电影推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以此形成创作者与文旅产业间的良性互动。在互动中又使青年电影人积累了社会见闻,有助于他们创作出更具备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其三,帮助青年电影人将艺术的创新融于文化自信的坚守和表达。相较于其他电影创作者,青年电影人有以下特点:开拓性强,喜欢标新立异,倾向于打造与众不同的内容;善于运用小成本预算,鲜有大场面,但更加专注于进行细腻的人物塑造和故事讲述;与世界电影的交流对话比较明显,能较快运用世界上流行的拍摄手法和叙事策略。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教育引导青年电影人将文化自信真正展现在电影作品当中,就要求面向青年电影人,将彰显文化自信的优秀创作案例整理好、呈现好、分享好,在充分尊重电影艺术创作规律的基础上,引导青年电影人实现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释放他们在此议题上的旺盛创造力,进行表达手法的创新。

  (作者单位:中宣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