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绣虎少年》的主题非常独特,它关注的是‘非遗’与少年儿童的关系,以生动的叙事、细致的描摹将湘绣融入少年的成长,充分展现了生活的真实与美好。”6月17日,在由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湖南省作协联合主办,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承办的汤素兰长篇小说《绣虎少年》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如是评价《绣虎少年》,引发与会专家对作品思想内涵、创作手法以及儿童文学如何处理更深广的社会主题、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话题的深入研讨。
《绣虎少年》以国家级“非遗”湘绣为书写题材,是一个有关湘绣传承和少年救赎的故事,讲述了一位身患残疾的少年梓屹,在家人、朋友和老师的帮助下,通过湘绣找到人生意义,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书中不仅描绘了湘绣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更通过梓屹的成长经历,传递出自尊自强、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正如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刘星保所说,《绣虎少年》以小切口体现大主题,从儿童本位出发,以湘绣传承串联始终,既有浓郁的湖湘地方特色趣味,也有贴近少年儿童心理的细节打磨,更有高屋建瓴的历史文化视角,是一部以传统湖湘文化打底、富含历史底蕴和当下现实思考的长篇小说。“该书的出版,体现了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在主题出版创作上的深度思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湖湘文化及少年成长的深情致敬。”刘星保如是说。
在作品关注残疾少年成长方面,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认为,小说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细节,将个人命运、家庭幸福、社会进步与湘绣的传承紧密结合,充分展现了残疾少年在改革开放背景下通过社会关怀实现自我成长的历程,“通过作品观照特殊群体、反映社会变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儿童文学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也表示,该著在引导社会正确对待残疾人士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将文化传承与少年的救赎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少年周遭文化环境的描写和湖南抗战史背景的回溯,让小说显得更加厚重”。
在小说表达童真童趣方面,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梁鸿鹰表示,该作不仅展现了儿童文学独特的情感熏陶力量,还巧妙融合了汤素兰的创作特色——动物元素的运用,尤其是对虎的性格塑造,赋予了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汤素兰将童话创作能力融入现实小说题材写作,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使作品充满童趣和想象力。”梁鸿鹰如是说。
“作品不仅有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磅礴气势,还蕴含着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魅力。”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认为,小说的细节描写非常生动,对“非遗”匠心工艺的描写引人入胜,如对少年初学绣虎的描写:那一双巧手跟随奶奶的指引忙碌起来,先描花样,把花样复印到绣布上,再将绣布蒙在绣绷上,拧紧铜镙丝,开始绣枕顶……一系列动作描写让整个刺绣过程充满了画面感,再加上作品的印制图文并茂,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刺绣工艺的魅力。
在小说结构方面,正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李潘所说,通过多重视角、倒叙与插叙结合,细腻地描绘了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三代人的命运,其丰富的人物设定、宏大的时空跨度、双线交错的叙事手法,展示了作者卓越的叙事技巧和深厚的笔力。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李东华也表示,作者如同掌握了一枚魔法绣花针,以文字为线,绣出了湘绣的历史、当下和未来,“小说的结构细密厚重,展现了多维的主题,尤其在文化风俗书写方面,像卷轴一样铺开了湘绣史、湖湘地域文化的图景”。
浓烈的情感密度也是小说的重要特色。正如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当代写作与中外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红叶所说,该作不仅展现了真实的生活,更深刻剖析了童年的生命状态,小说中的残障少年梓屹形象是有超越性的,他的成长之路,既是个体成人的过程,也是生命绽放的历程。她强调,这部作品的教育学意义同样丰富,梓屹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倾听内心声音、坚持热爱、与生活建立深度连接的重要性,为今天的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唯有贴近生活的写作才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地传承,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精神滋养。”作者汤素兰回顾自己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强调为孩子写作一直是她职业生涯中最坚定的选择。她表示,未来会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间生活的生动面貌,为孩子们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虎绣少年》塑造了一个自尊自强、坚韧不拔、热爱艺术的绣虎少年形象,同时以文学形式细致地展现了湘绣精湛技艺和独特艺术魅力,它深刻、多维的主题和细密的叙事结构、澎湃的情感力量深切地感染着读者,充分探讨了新时代儿童文学创作可能抵达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是一次将儿童文学与特殊群体观照、“非遗”传承相结合的深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