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梦行万里
——评长篇报告文学《青春的方向》
栏目:视线
作者:赵艳平  来源:中国艺术报

  报告文学作家李春雷始终关注时代发展、关注人民生活,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于细微处显见深情,用真情讲述新时代精彩的中国故事。新作《青春的方向》秉持他一贯的创作立场,取材于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响应祖国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真实事迹。

  作者站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高度,深切理解国家、民族以及时代命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其独特的社会视角和真切的人文关怀,描述时代发展洪流中的社会变迁、人物的生活细节与成长的心路历程,使其作品融真实性、思想性、文学性与时代性为一体。

  在作品中,作者注重对人物精神的深入挖掘。一方面,他注重对人物日常生活的观照,将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这群富有感召力的青年在面对工作与亲情时的两难纠结、面对恶劣自然环境时的初心坚守、面对突发状况的机敏果敢、面对压力迷茫甚至恐慌时的勇于担当呈现出来,使得人物形象真实可感、鲜活丰满。他们的生活细细碎碎,但又轰轰烈烈。另一方面,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注重个体与群像塑造的整体观照。不论是内向坚韧又浪漫细腻的李桂枝,胆大倔强又细致爽朗的侯朝茹,“大漠侠侣”王建超、王伟江,还是不断探寻自我的井慧芳,忠厚热心的辛忠起,举家搬迁的赵艳菊、赵国宝,四人行的岳刚、闫俊良、王俊娟、徐健旺,抑或是苏普、周正国、旬轶娜、朱英豪、甄记兜……他们既是性格鲜明的独特个体,又共同聚合成血肉丰满而令人钦佩的西部支教毕业生群像。他们如深深扎根于荒漠、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红柳,又似不畏严寒、象征着爱与吉祥、绽放在雪域高原的圣洁之花——格桑花,他们扎根西部,坚韧不拔、甘于吃苦、平实做人,为广袤的土地带去无尽的生命力,以不同的姿态共同践行着“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的青春梦想。

  作者构思精巧,为突出主题,叙事过程中通过时空结构的转换,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共融交织。第一章《三月正青春》中,以王维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做引子,介绍古安西行政区域设置,饶有趣味地辨析了“青春”一词的古今异义;在第三、四章文末,介绍且末行政区划历史沿革,介绍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唐代高僧玄奘,往返10多年,行程5万多公里,西行求取佛法真义;书中还多处介绍保定学院“红二师”革命爱国传统、红色基因传承。学校“启钥民智,砥砺贤才,胸怀国是,献身真理”的办学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保定学院人。

  《青春的方向》中兼容小说、散文、诗歌的语言特点,大量采用排比、比喻、叠词等修辞手法,形成了生动、优美、雅致的语言风格。全书似一曲动人的交响乐章,时而舒缓、时而激越,读者随之时而思索、时而泪奔、时而会心一笑。全书多处穿插乐曲《达坂城的姑娘》《想家的时候》《你是风儿我是沙》《牧羊曲》《出塞曲》《回到拉萨》《青春舞曲》等,也为读者带来了别样的阅读体验与审美感受。

  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要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作为一名优秀的当代作家,李春雷抱持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在纪实文学《青春的方向》里回答了青春是什么的问题,正如他所说:于远赴西部的莘莘学子而言,青春就是成长的过程,是泪水与汗水交融的过程,是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对抗恶劣环境和气候的过程,当然更是奉献爱心、改造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这群新时代的知识青年,勇敢地选择了一个充满家国情怀的方向,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那里,就是青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