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先生们
——观《鲜生史》第二季纪录片有感
栏目:视线
作者:陈佳露  来源:中国艺术报

  《鲜生史》是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并在多个视频平台登陆的美食纪录片。该片第二季每集时长二十分钟左右,足够将你的味蕾调动起来,许你心旌摇曳。《鲜生史》不单单记录发生在舌尖上的故事,该片以史料和作品为据,在融合语境下展开多维探索,扑面而来的即是食物从容的香气和饕餮们体验美食的经历以及自然而然渗透出来的情感诉求。双线并行,以美食为引,勾连人物,亦以人物为线,串接寻觅美食的旅程,相辅相成,展现出文人和美食互动的奇妙反应。

  《鲜生史》第一季再现了鲁迅、苏轼、曹雪芹和白居易笔下的美食,第二季继续聚焦名家,试图以文化视域来定义何为美食家,以汪曾祺开篇,另选取陆游、李渔、袁枚等几位先生作为核心人物,将风土人情一网打尽,解读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和风格各异的饮食观念,塑造出别具一格的历史长河中“不孤独的美食家”。不同于日剧《孤独的美食家》,讲述杂货商井之头五郎在工作间隙寻找各种美食,大有世界之大我自穿街走巷以美食谱写人生轨迹之夙愿,然而《鲜生史》更多的是换一种视角来看历史人物,换一种方式来解读美食,如此碰撞,火花四溅。

  汪曾祺的文字平淡隽永,淡而有味。在他眼里,人生是千里江山,亦是一蔬一饭,寻常日子里寻滋味,便是汪老的作派了。十九岁的汪曾祺从家乡远赴昆明,进入西南联大,物质匮乏的岁月,何以解忧?唯有西南联大自由、独立的求知精神和昆明的美食。汪老尤爱吃汽锅鸡,鸡必得是老鸡、蛋鸡,方能做出味道来,据他所言,吃鸡是培养正气,这份气,不单单是游走于身体里的气,更是昆明人对美食顶顶讲究的那份气,可谓是认真生活的典范了。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轰炸机随时从头顶飞过,仍能保存一份对生命的热爱和从容,对美食的讲究和渴望,便是一份气度,也是逆境中的微光。汪老还尤其推荐昆明的菌子,如青椒炒干巴菌,或者加点火腿、牛肝菌、青豆等,做焖饭,那香气令人倾倒。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纪录片里自是不忘将麻油鸭蛋的做法细细道来。不仅如此,纪录片第二集便全过程还原高邮湖丰富的传统特产以及记录在《人间草木》《四方食事》中的扬州美食,探求新派淮扬菜的文化表达。

  美食抚慰人心,亦可聚拢人心,汪曾祺每天必去菜市场,若要招待客人,那必定流连更久。我想,汪曾祺的美食教义便是留得寻常事物味道。

  接着探寻美食的步伐将史书往前翻阅了。爱吃的文人不少,而袁枚被称为“食圣”。他的一部《随园食单》可谓包罗万象却丝毫不随便,囊括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搜罗三百多道菜,可谓匠心独具,至今仍被诸多餐饮从业者奉若圭臬。若说汪曾祺对美食的探索,仿佛幽微的人生境地中燃起的一朵烛光,那么袁枚便是无惧岁月漫长的精神引领者。年老而无颓态,走遍万水千山。

  有趣味的是,在解读袁枚的食谱之时,用方言配音,更显得真实。该片实景拍摄的内容很有质感,演员演绎部分的画面都做了特殊的视觉处理,背景不用实景,而是将人物“微缩”,用信笺、毛笔、书法、手稿等当做背景板,小孩儿坐在信笺上,袁枚坐在椅子上喝茶,陆游坐在他的《对食戏咏》的书法作品上用餐……更有分镜头画面呈现,串联古今。

  纪录片选择的后几位文人亦各有特点。李渔不走寻常路,在“学而仕则优”的古代文人中,他的足迹遍布四方,这与袁枚有相似之处;而李渔追寻美食的足迹亦构成他人生鲜亮活泼的图谱:山野的馈赠、海边的物产、时令的珍馐,都是他快意人间的佐证。爱国诗人陆游,经历数次官场起落,回老家绍兴务农后,继续做一个田园老农的家国之梦。绍兴的饭焐构建了他家国之梦的片瓦,绍兴春天里的马兰头增添了他家国之梦的些许清香,第八集更是介绍令人生津的麒麟鳜鱼和压板羊肉。然而在第八集的结尾,则是以陆游和一百姓的对话作结,陆游是难得的美食家,却未曾在美食的温柔乡里忘却过自己的家国情怀。

  《鲜生史》第二季中,一群舌尖上的先生们引导了我们的视觉体验,美食亦开启了我们对一些城市的好奇和牵挂。先生们留下的“滋味”有些成为我们口中背诵的诗篇,我们却往往未曾真正体味过。然而他们不承想,几百年后的今天,他们无意中已经成了这些绝味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