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苏州评弹如何开新局?
栏目:观察
作者:孙光圻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些年来,部分苏州评弹老演员和老书迷频频在网络论坛、微信公众号、朋友圈上发声,担心时下长篇评弹或渐趋式微,评弹将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因此,一再呼吁要重视长篇,振兴长篇。当下评弹创作发展中,长篇评弹真的如此危机重重?在苏州评弹传承创新推进可持续性发展的路上,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其发展现状,更好地助力其良好的生态建设,助推其繁荣发展?

上海评弹团创演的苏州评弹《繁花》剧照
上海评弹团提供

  作为苏州评弹的根基,长篇是否真的身陷“危机”?

  应该说,长篇书目确是苏州评弹的根本和基础,说长篇是苏州评弹的生命线绝非虚言。在笔者看来,400多年来的苏州评弹历史,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写长篇、说长篇、演长篇的发展历史。诸如评话《英烈》《三国》《岳传》、弹词《三笑》《玉蜻蜓》《珍珠塔》等经典长篇,培养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评弹演员和评弹爱好者。苏州评弹之所以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长篇功莫大焉。因此,今天关注长篇的际遇是完全顺理成章的。

  然而,长篇评弹是否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窃以为不宜大而统之回答,需要从实际出发,从调研入手,作一个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估。通过网络和剧场信息,以及对上海、苏州两地部分评弹团体的调研,笔者了解到,时至今日,长篇演出在实际运作上依然是评弹资源配置和业务安排的重要方向。在江浙沪国有剧团方面,据建制规模大小,每年每团均有三五千场不等的长篇演出,每位演员均有150至250场左右的长篇演出任务,几乎所有的中青年演员都参加了长篇演出,包括一些一级演员和评弹名家也不例外。他们以传统的“跑码头”方式,活跃于江南地区的都市和城镇的各种小剧场。此外,还有走向宾馆酒店、商场景区和主要街区表演场所的“三进演出”。与此同时,各民营评弹团队或票友联盟的演出活动,也是多以说长篇和唱开篇为主。因此,似不能说长篇已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另从长篇演出的书目而论,其书目内容也是相当广泛。传统长篇评话方面,有《三国》《水浒》《武松》《英烈》《三国演义》《包公》等;传统长篇弹词方面,有《玉蜻蜓》《珍珠塔》《西厢记》《描金凤》《双珠凤》《神弹子》《大红袍》《孟丽君》《啼笑因缘》等;还有一系列新中国成立以来原创新编的长篇,如《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旧上海风云》《赛金花》《九龙口》《三个侍卫官》等。可谓新旧交织,百花齐放。

  从演出场所来看,长篇一般在小剧场演出,虽然由于当今各种艺术和娱乐表演的分流,江浙沪的书场已不可能(其实也无必要)重现上世纪中叶的盛景,但依然能照顾和满足长篇演出的基本需求。如上海市范围内就有各类剧场、舞台、影院、书场、书苑、文化馆所、社区中心等共同组成的评弹演出场所近百处,这还不包括各色茶楼、酒店、商场、街区可以表演评弹的诸多机动书台。另如苏州的常熟市,近些年来也建成了30余个书场,再现了“江南第一书码头”的风采。一些知名的中小书场,如上海的乡音860、苏州的光裕、常熟的燕巷、杭州的大华等,也是档期不断,好书连台。演员在各类书场的演出,每季一般15天左右,然后剪书换档。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名家更是让长篇直接进入大城市的大剧场,如吴中评弹团的一级演员马志伟、张建珍夫妻档,其长篇《沈万三》就曾经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连演15天,场场爆满。

苏州评弹团长篇苏州评话《康熙皇帝》剧照
苏州评弹团提供

  由上可见,目前长篇的实际际遇并非势如危卵,其参演人数、演出场次和说唱书目尚属正常。那么,因何社会上会发出要挽救长篇的呼声呢?笔者认为,或恐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一方面,直接发出此类呼声的人士,多为一辈子钟爱苏州评弹的部分老演员、老票友和老粉丝,在中青年时期就与传统长篇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识得其中三昧,乐此不疲,心向往之。现在虽然其中大部分人已经退休,但仍然留恋这种慢条斯理、一拍三叹的评弾艺术氛围,希望能继续延续下去。在某些人心目中,苏州评弹就是长篇评弾,其他中篇、短篇和专场演出,不能算真正的评弹,即使是高水平的,也只能偶或演演。有人还认为,“长篇是饭,中篇是酒,饭要天天吃,酒不用顿顿喝”。他们念兹在兹的是一桌两椅,三弦琵琶,长衫旗袍,说表放噱,流派唱腔,现场交流,快意互动的演出氛围和剧场效应。

  另一方面,相对于中短篇和专场演出,主流媒体和社会舆论对长篇的关注和推介明显不足。基本上可以说,评弹艺术节的书目中没有它,展演评奖活动的项目中没有它,高端剧场和舞台的演出场景中也没有它,长篇似乎已被打入“冷宫”。原先书场的基本氛围是,中篇多在专业的小剧场或大剧场中演出,长篇多在简便的小剧场演出,其时彼此的反差还不算太大。而现在情况就不同了,在那些作为城市文化地标的大剧院中,长篇书目基本上难以问津,而只能看着中短篇或专场演出大展身手,习惯长篇的受众心理上难免会有失落感。

  第三个原因是,长篇的创演机制本身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新长篇创演乏力,缺少熟悉评弹的高水平写书人。回顾历史,江浙沪书台坛曾经出现过一批才华横溢的评弹作家,如陆澹安、陈灵犀、朱寅全、平襟亚、潘伯英、朱恶紫等,他们在原创或整改长篇上多有建树,留下了一系列至今仍然为人津津乐道并时有演出的优秀书目。近些年来,相对于这类经典盛景,几乎很少有可以与之相匹的新长篇出现,而对于广大受众来说,如果只能欣赏老长篇,则也会和吃一道名菜一样,久嚼无味,产生审美疲劳。

  二是参演长篇的部分青年演员缺乏内功修炼与涵养。有的虽有投帖拜师之举,但大都耽于名分,缺乏传统上师傅带徒弟一起“跑码头”、学本事的实践机制,因此艺术上难得真传。

  三是体制内外“双轨并存”,在国有剧团供职的评校毕业生,因享受事业编制的薪资待遇及说长篇的固定津贴,故多数按部就班,缺乏艺术上的创新力与竞争力;而民间小团体中说长篇的中青年演员(包括部分半下海的票友),虽以此为生,但因在艺术上缺乏锤炼和提升的机会,表演效果也难以理想,使受众感到今不如昔。

  四是一些体制内评弹团体,对创演长篇大都处于守成状态,每年完成说长篇的规定任务即可,往往将业务发展与资源配置的重点放在中篇或专场的演出中,更多着眼于体制内的申请艺术基金、表演竞赛和评奖上面。在此氛围下,中青年演员对说长篇也多视为任务,而将进取方向放在原创中篇和专场演出上。

  五是缺乏原创新长篇的自觉性、进取心和激励机制。写一部长篇耗时费工,据说很多编剧酬劳一般不过2万元左右,这对体制内编创人员缺乏必要的吸引力。同时,相关部门的扶持计划与奖项设置中,长篇评弹往往也不占优势。再如,前几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江浙沪评弾界创演了一大批优秀的红色题材新中篇,但令人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一部新长篇。

苏州市吴中区评弹团长篇弹词《沈万三》剧照
苏州市吴中区评弹团提供

  出新人、出新书,繁荣评弹,长篇如何寻求新“转机”?

  如何解决长篇的“危机”,化“危”为“机”,开拓长篇的新“转机”,这是关系到苏州评弹发展的重要问题。笔者以为必须抓住以下几点:

  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明确创演长篇对评弹艺术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长篇是立评弹之本,本固才能枝荣。没有新老长篇的交汇和互动,就无法从根本上繁荣评弹,也很难在演员中出新人、作品中出新书,很难在守正传承中走出新路。其次要在机制上切实加强扶持长篇的政策。评弹事业的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把创演新长篇作为业务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设立扶持长篇创作和演出的专项艺术基金和导向机制;在各级艺术展演和竞赛活动中,应增加新老长篇选回的参与程度和报奖几率;在演员的职称评聘与业绩考核中,应强化长篇表演的评判指标。

  近些年来,我们已经看到苏州评弹界在重视和发展长篇方面出现了一些积极向上的走势。如苏州评弹团编创的现代题材《反腐风暴》和改编自传统题材的新作《康熙皇帝》等。又如上海评弹团也编创了长篇弹词《阿庆嫂到上海》《弦索春秋》《繁花》以及上下两部连续的《千里江山图》。

  特别令人击节赞赏的是江苏省演艺集团评弹团,他们在2023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中,已把编创新长篇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成功编写和排演了现代题材的新长篇弹词《强国梦魂》,这对于该团长篇书目的创作、排练、表演,是一次崭新的尝试和巨大的挑战。众所周知,长篇的篇幅和演出时间均远超中篇,剧本的创作量和唱段数量也非中篇可比。为了做好这个项目,自上半年起,项目组人员进行了仔细的分工,先对剧本不断进行修改、扩充,梳理书路、完善书情;同时编写唱段,并按剧情需要用不同的苏州评弹流派予以谱腔。《强国梦魂》经过多遍试演,通过反复修改,一方面使长篇整体架构得以逐渐打磨、提升、完善,另一方面演员也开始熟练掌握书情和唱段,使得书目整体艺术水准和演出效果得以逐渐提高。在完成多轮巡演后,该团已在苏州梅竹书苑正式汇报演出。

  回顾以往,包括省团在内的江浙沪评弹团体,在国家和省市级的艺术创作申报以及项目报奖中,基本上都是以中篇和短篇为主,这次江苏团的长篇立项是一个令人惊喜的信号,让人看到长篇似已成为苏州评弹守正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

  波涛滚滚水东流,江花烂漫凭竞游。在苏州评弹界的共同努力下,一个长篇与中短篇比翼齐飞的评弹新局,必将给我们的新老受众带来艺术上的惊喜和精神上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