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过讲演中国的发展过程,一系列谱写时代强音、展现时代气息的电影作品不断被呈上银幕。其中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题材的电影以其对中国农村的现实观照,对中国贫困问题的深切关注,以大时代的主流话语聚焦乡土社会的当代变迁,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共鸣,如电影《十八洞村》《秀美人生》《阿莫阿依》。这三部电影分别从不同侧面讲述了同样生动而感人的脱贫攻坚故事,如果说《十八洞村》(苗月导演,2017年上映)着重表现贫困地区农民群体中榜样人物的坚守,《秀美人生》(苗月导演,2020年上映)展现的是以扶贫干部为代表的英模人物的奉献人生,同样由苗月导演,于今年3月16日上映的《阿莫阿依》将视点聚焦于山区失学少女,以质朴而充满诗意的电影语言,讲述了四川小凉山一个普通彝族家庭的女孩阿莫阿依辍学后,在扶教工作队的帮助下重新回到学校读书的故事。作为脱贫攻坚题材电影的代表,这三部电影在立足脱贫题材电影典型共性的呈现同时,结合地方性书写,融入了新时代主流文化的审美追求与价值取向,强化了人与土地的情感联系,赋予了乡村社会新的时代内涵,进行了创新式的表达。
电影《十八洞村》剧照
现代性的艺术表达
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先生曾言:“电影须臾不能脱离观众。”因此这些电影均在视觉表现上作出了一定的探索,对于农村的展现与以往的乡村电影有很大不同。这三部影片均没有营造城乡二元对立的空间,而是通过展现乡村诗意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呈现一个蒸蒸日上、朝气蓬勃、有新时代气息的新乡村。如《十八洞村》通过大量的航拍、抽帧、转场手法,将苗寨田园牧歌般的诗意画境展现在银幕上,同时也展示了作为脱贫攻坚成果横亘在群山之中的蜿蜒却平整的公路、坚固的大桥等。《阿莫阿依》开篇即是带有诗意美学的彝区自然风光,展现了辽阔的大山、青翠的山林、袅袅的炊烟,后半部则是“桐华培优班”整洁明亮的教室和操场、朝气蓬勃的学生;《秀美人生》展现了百坭村茂密的山林、青山绿水间的蜿蜒公路、蔚蓝的天空、多彩的果园等如画般的自然风光。这些景象已经带有一定的美学韵味,同时,电影通过展现这些自然风貌体现了人与土地的关系,人们依附于土地,二者产生了情感联系,人们早已生成了安土重迁等生命意识的观念,这也强化了《十八洞村》里杨英俊的疑惑背后的意味“为什么种了十几年地,倒种出个贫困户”。这种创作策略,使乡村这一地理环境与物质空间,历经脱贫攻坚洗礼后转变为“有意味的风景”,成为铭刻脱贫攻坚功绩的坚实物证。
除了自然风貌,电影也描绘了当地的民俗与风土人情。民俗是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被创造并一代代传承下来。如《十八洞村》里的苗歌、苗鼓、喝“血酒”、腌鱼,《秀美人生》中桂芳包裹的粽子,结婚前合八字、喝老酒、旧居、民族音乐吟唱等,但它们并未作为奇观呈现,而是作为一种日常编织在叙事之中,呈现出一幅优美动人的画卷。这三部电影虽然都是关于偏安一隅的村落与村民,却从另一个角度关注了中国经济发展背后隐藏的问题,它们遵从现实创作逻辑,追求真实细节,使脱贫攻坚这一宏大命题更加形象化、具体化。
电影《秀美人生》剧照
凸显个体差异性
脱贫攻坚的关键在于人。因此,脱贫攻坚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显得尤为重要。这三部电影塑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类型丰富的人物影像,如扶贫干部、本土农民、农村懒汉、回乡农民、多子女家庭、留守儿童、支教教师等,可谓脱贫攻坚路上的人物全景图,且不同身份人物个体差异明显,生动有趣,丰富了银幕表达。
首先,对于扶贫干部的塑造,并未追求“高大全”和“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在展现其时代性格特征的同时,更加重视个人性格特性的发掘,从而塑造出可亲可近、有信仰、有高度的人物形象。如《阿莫阿依》里温柔和蔼的扶贫工作组成员;《秀美人生》里黄文秀在回答回村动机的问题时没有讲口号式的大道理,呈现出时代语境下的社会真实状况。
同时,电影并不避讳对于落后群体的展现。这些“落后”群体的主要体现是思想消极、行动懒惰,对生活毫不上心,对于现状得过且过。如《十八洞村》中的杨懒。这个群体是乡村经济文化建设中的阻碍,但在乡土中国又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存在,改变他们也是脱贫的重要任务。
这三部电影尽可能地呈现了普通农民的个人价值追求。如《十八洞村》里外出务工的农民;《阿莫阿依》塑造了三类人物形象:阿依这类为了减轻家里负担、被迫辍学承担生活重担的少女,不厌其烦来阿依家劝说、为阿依上学提供帮助的扶贫工作组以及阿依父母这类贫困却毫无办法改变现状的乡民。电影以温情的态度关注到每一个个体生命,从他们的境遇洞悉了个人忧愁,窥见了社会问题。总之,三部电影十分注重表现时代变迁中的人物个体命运与性格差异,为脱贫攻坚电影的人物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电影《阿莫阿依》剧照
各民族团结奋进的“中国故事”
贫穷是一个公共难题,需要各民族共同携手才能解决。习近平总书记 2020年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这一前无古人的人间奇迹只能在当今的中华大地完成,在这历程中涌现出的动人事迹和经验,是凝聚了我们的共同经验与情感,独属于我们的“中国故事”。
《秀美人生》的开始和结束,设置了一段首尾呼应的对话:“如果你提前了解你做出的种种选择之后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你的勇气来自哪里?”“我的勇气,来自于我的生命与土地一起生长的情感基因。”这是一份用坚守浇筑的知恩图报、故土难离的信念,这一份信念在《阿莫阿依》中继续闪烁。
《阿莫阿依》以一个普通彝族少女的视角切入,细致表现了大龄少女上学面临的重重困难,除了物质层面的贫穷,还有精神层面的尴尬境遇——“大龄学生”的身份带来诸多尴尬,“她那么大了,还在上一年级?”加之耽误太久学习节奏也难以协调。青春期的敏感羞涩和渴望读书的心理交织在一起,深切呈现出时代语境下阿依们的真实状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桐华培优班”由此成立,集中全县最好的老师,自主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在扶教工作队帮助下,“大龄学生”们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学习和成长。电影把在党的领导下贫困地区失学少女如何通过教育改变人生的过程讲述得真实而感人,同时也进一步体现了多民族团结奋进的时代精神。电影切实将“教育扶贫”这一抽象话语落地,展现了脱贫攻坚取得的显著成就,浓缩了一段世界瞩目的教育脱贫史。
巴金说过:“有人问我,生命开花是什么意思。我说: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要给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添一点光彩……只有为别人花费了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人活着,要让生命开花,哪怕生命很短暂、脆弱,也甘于绽放和奉献,这是《阿莫阿依》想表现的另外一重意义。“因为自己淋过雨,也想为别人撑起一把伞”,阿依离开了大山,但为了帮助更多的孩子实现梦想最后又回到了大山。
如果说2017年的《十八洞村》讲述的是贫困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艰难创业故事,充满了感性力量和时代气息,2020年的《秀美人生》通过扶贫先扶志与智的具体细节,深入浅出地将精准扶贫的宏伟实践呈现在银幕之上,为人们展现了一个青年女性英模的力量,那么今年上映的《阿莫阿依》,则以具有传承性的价值关怀,彰显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努力与追求。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