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烟火人间
——纪录片《我的美食向导》观后
栏目:品味
作者:郭梅 白羽洁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complete="complete"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3/202403/W020240331734235565373.jpg" OLDSRC="W020240331734235565373.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纪录片《我的美食向导》海报</font></p>
<p>  继《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家喻户晓的美食纪录片之后,陈晓卿导演新推出的《我的美食向导》终于如期而至。透过《舌尖上的中国》,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醇厚质朴浑然天成的生活底色;透过《风味人间》,显微镜、高速摄影等拍摄技术的运用在美学层面令人感受到美食的格调与美感;透过《我的美食向导》,观众将和陈晓卿一起寻访八个地区的美食,共同探讨食物背后的奥秘。</p>
<p>  美食是一个载体。被陈晓卿赞为“最懂中餐的西方人”的英国美食作家扶霞·邓洛普,以亲身体验为参照,探寻西方人不接受的某些中餐背后的一面,也邀请中国厨师品尝西餐,或在自己的厨房尝试中西搭配,走出一条灵活松弛的饮食新路。记者出身的视频博主食贫道,在视频《迦南孤儿》中拍摄战乱地带的食物,食物中复杂的人文色彩令人毛骨悚然。作家葛亮,怀揣着对岭南味道的记忆书写《燕食记》,食物作为精神支柱勾勒出不同年代的人和事……而《我的美食向导》一路行去,长沙、潮汕、喀什、温州、山西、杭州、云南和山东,有省有市,共有的是充满烟火气息的食物。与他以往的拍摄略有区别之处在于,这一次,作为导演的陈晓卿从幕后走到了台前,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传达对美食最直接的感受,通过与各个领域的友人的交谈和美食体验将一个地方的历史、风物、文化更直观地呈现给屏幕前的观众。借助这部纪录片,陈晓卿除去勾起观众的味蕾欲望,更关键的一环在于和我们一起思考一个问题——美食缘何重要?美食首先是一种直观的味觉享受,它与人的思绪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其次,美食与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品质有密切联系;再者,美食代表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承,它为我们了解一个地方的社会发展历史、风土人情和价值理念打开了一扇窗……这些细节被陈晓卿糅合在一起,使得《我的美食向导》对美食的挖掘更具深度,以味蕾为着眼点,剥开富于烟火气的生活之壳。</p>
<p>  走到美食面前,观众的目光将会被浓郁的烟火气吸引。烟火气是食物受欢迎的证明之一,人们用耳熟能详的农作物烹饪成各种食物,它们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见证。在山西,陈晓卿提起友人对他强调的话:“我能让你三百六十五天吃不同的面食。”这绝非虚言,山西的面有不同的种类,有不同的制作方式,更有不同的配菜,刀削面、豆面、韭菜面,西红柿酱、肉酱……山西人研制出无数种面的做法和吃法。无论是夜晚嘈杂的路边摊,抑或是整洁明亮的大饭店,山西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感受面食的魅力。对烟火气的执着也造就了《我的美食向导》的另一亮色——制作组化身美食“特种兵”,深入街头巷尾试图找寻散落在人们记忆中的烟火气,找寻即将失传的食物或吃法。长沙的“盐菜糖包”,外皮饱满暄软,内馅干盐菜已化为细沙,咬下一口,糖油带来的甜味瞬间弥漫。而更鲜为人知的是一种名为“双包按”的吃法——一个糖包搭配一个肉包,抠去包子底后把两个包子用力摁在一起,让糖与肉充分混合。其具体的起源已无法考据,然而这种巧妙又怪异的吃法,对老长沙人而言或许仍旧是一份难忘的记忆。</p>
<p>  走向美食背后,异彩纷呈的地方特色文化如串珠般勾连,帮助观众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也使当地人在无形中加深了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带来的羁绊。以往的美食纪录片,嘉宾都与美食息息相关,这次陈晓卿“反其道行之”,脱口秀演员何广智、音乐人何力、历史学教授许纪霖等跨越不同文化领域的各界翘楚,都在嘉宾名录内,成为美食向导。因此该片的向导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本地的向导或友人,他们的视角更生活化,比如长沙厨师小马对湘菜的地道做法是在去本地菜场亲自对比采购与烹饪的过程中显露的,喀什朋友伊木然江、库尔班江对烤包子、抓饭馕的喜爱中承载着他们对于故乡的深深眷恋。另一类是各个领域的文化学者,他们对于地方的人文魅力和饮食传统能做深入开掘,帮助观众从理性与感性两个维度走进地域文化,如谈及山东人的优良品德,学者刘德增认为山东自古对农业的重视与品质的形成息息相关。当然,第三类向导正是一直陪伴我们的美食本身,食物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黏合剂。所谓美食,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相遇与重逢。品味到一道美味的菜品,是我们寻找“什么好吃”的过程,对答案的追问自然而然伴随着“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因此,美食的流行与变化是历史发展、风土人情、价值理念的侧写。</p>
<p>  扶霞·邓洛普的美食随笔集《寻味东西》写道:“一顿好的中餐,就像一部上佳的音乐作品,高低起伏,光影交错,温柔的旋律和激昂的节奏交相辉映。各种菜品达到完美的平衡,对味蕾的刺激复位交替出现,绝不会让人起腻而倒胃口。这样的一餐应该是一场让口腹与心灵都无比愉悦的感官之旅。” 《我的美食向导》以开放的姿态拥抱美食,拥抱美食背后的风物、历史、情感,拥抱充满烟火气的人间。</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