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是低头葬花,而是在昂首问天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红楼梦韵”专场音乐会在京上演,吴碧霞再唱《红楼梦》——

并非是低头葬花,而是在昂首问天

“红楼梦韵”——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经典红楼梦专场音乐会现场
中国音乐学院供图

  “ 《红楼梦》最有魅力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够承载一个人的成长,且常唱常新。”3月12日,由中国音乐学院出品,中国音乐学院艺术实践中心制作的“红楼梦韵”——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经典红楼梦专场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在演出前这样谈道。本场音乐会由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主任、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团长、指挥家许知俊执棒,携手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和北京音协合唱团,为观众献上了一场充满东方神韵的音乐盛宴。音乐会将《红楼梦》主题音乐搬上舞台,选取演绎了《枉凝眉》《叹香菱》《分骨肉》等10首歌曲、5首器乐曲。演出结束后,吴碧霞又为观众献上了经典作品《夜莺》及《大海啊故乡》。

  作曲家王立平为87版电视剧《红楼梦》精心创作了一系列经典音乐,不仅为剧集增添了古韵色彩,更以其优美音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观众。吴碧霞也因音乐与《红楼梦》结缘,自12岁起,她便被《红楼梦》中旋律动人的音乐所打动,并将《红楼梦》中那些优美、动听的旋律铭刻在了心间。如今,吴碧霞已经演绎了上百场《红楼梦》,但每次都有新的感悟。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人生角色不断转换,吴碧霞对于《红楼梦》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和扩展,不断地探索和丰富对作品的诠释与表达。

  “作为歌唱演员就是要用声音来造型”

  “87版《红楼梦》热播的时候,我还只是一名小学即将升初中的学生,那个时候就已经把《红楼梦》里所有的歌曲倒背如流,还作为文艺骨干给同学们演唱、教他们唱。时隔这么多年,我能够有幸成为《红楼梦》演唱者之一,这是我的幸运。而且能够近30年跟随王立平老师学习、得到他的指导和认可,作为一名歌唱者,我真的是幸运中的幸运。”吴碧霞感慨道。

  吴碧霞在演唱中气韵悠长,感人至深,一字一句、一吸一呼间皆有学问。更难得的是,她对《红楼梦》中的音乐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体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是《葬花吟》的歌词,以往人们在欣赏它的时候,体会到的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悲情,而在吴碧霞的读解中则是“并非低头葬花,而是昂首问天”的一种精神,乐迷也在她的歌声中体会出一种不一样的风骨和哲思。

  “比如《分骨肉》这首歌曲,王立平老师说它是《红楼梦》所有作品中风格最独特的一首,它有别于其他歌曲,更具有那种大线条的戏剧化的张力,它表现的是探春远嫁时的那种悲剧色彩。”吴碧霞说,随着她年龄的增长,身边前辈、恩师、亲人不断离开,就会对《风骨肉》有更深更彻骨的感受,“那样一种欲说还休的隐忍,那样一种打断了骨头连着筋的疼痛。我们作为歌唱演员就是用声音来造型,我们要把这种深深的疼痛感、这种隐忍的不舍的感觉通过声音形象的塑造,让观众似乎看到、似乎感到、似乎也疼在心里,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难度。我们唱歌不仅仅是去体现美,同时在美的包含中感觉到情感的五味杂陈,感受到人生的喜怒哀乐。所以音乐能够产生共鸣,就是在于‘话里有话’。”

  “深层次地理解作品,其实也是在认识自己”

  吴碧霞认为,《红楼梦》中蕴含着一种“传承”,自己在陈力老师演唱的版本熏陶中成长,在舞台上演绎,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将其中技巧和经验传承给学生。《红楼梦》以极强的生命力不断延续,不断绽放出新的光彩。以此作为中国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系列演出的首场演出在国家级艺术舞台上呈现,对于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吴碧霞演唱《红楼梦》已经上百场,王立平几乎每场演出都会来看,而且每次演出完他都会给予评价,会把当时创作背后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或者鲜为人知的故事讲给吴碧霞听。吴碧霞认为这样一种讲述的过程,是陪伴的过程,也是再一次认识《红楼梦》的过程,“作品背后拥有着宽广而深刻的体悟与启迪。在当今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回望30多年前的创作火花,可以说《红楼梦》真就像一面镜子那样给予我滋养和智慧,是一种难以用语言去表述的感觉”。王立平看着吴碧霞一路走来,对她的评价也是从一个技术性的歌唱演员慢慢成长为更注重内涵表达、摆脱了工匠式外在技术化的心灵歌者。

  在王立平与吴玉霞的交流中,他曾对她说道,“吴碧霞你知道陈力那个演唱的版本最为可贵的地方在哪里吗?最可贵的就在于她的‘青涩’。这就是‘难得糊涂’,或者说真正的大智慧,真正的圆满实际上是回归。”吴碧霞认为这就像给予她一个新的课题——如何超越自我,“因为《红楼梦》是唱不完的,我也不可能一直唱下去,我知道我演唱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所以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年轻的学生也会像我当年一样,在对《红楼梦》舞台艺术的演出实践当中收获良多。”

  吴碧霞感慨道,她在舞台实践当中更深层次理解作品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认识自己。“希望《红楼梦》系列套曲作为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的‘点睛之笔’,能够通过实践科研的这种方式,一体化地带动教学和演出以及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以这样一个具体的点来实际推动声乐艺术的发展、推动作品创作的发展、推动国民对于中国音乐认知,以及坚定文化自信,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