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要呈现真实可信的历史,编剧在写年代剧时要处理好历史的节点与现实的关系。”在3月7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分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编剧高满堂这样说道。他今年带来的提案正是聚焦于如何在年代剧中还原历史,让当代的年轻人更清晰地理解和触碰到那些真实、艰难却也洋溢着浪漫精神的岁月。
今年春节,由高满堂、李洲编剧的电视剧《南来北往》在CCTV8频道和爱奇艺平台热播,收视率和口碑一路走高,成为开年的“爆款”剧集。超高的热度也带来热烈的讨论,高满堂分享,在好评之外,他也发现有些年轻人对剧集的质疑:那个年代怎么有人一个月只挣32元?怎么连一只手表都买不起?弄一辆自行车为什么这么费劲?这些信息真实吗?
“面对这些声音,我感到有些无力,同时也开始深刻地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利用影视剧的影响,让当代年轻人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真实的历史。”高满堂告诉记者,大约1981年,他的工资只有32元,爱人的工资是40元,还要拿出其中的大部分来赡养父母、养育孩子,最后剩下的钱只有10元左右,“这些历史说给你们听,你们还能相信,但是说给更年轻的孩子们听,他们可能觉得不可思议,这些都督促我思考如何用影视剧来讲述真实的历史、影响年轻的观众”。
年代剧还原历史,首要的还是塑造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高满堂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他也力求在创作中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人形象,尤其在“可爱”这一点上,涉及人物的立体性,“主旋律题材影视剧的主角不能总是‘仙气飘飘’的,一定要接地气,要鲜活、有个性”。
谈到影视剧与文旅产业的融合,高满堂表示,“影视和文旅结合,就像是自由恋爱,我们可以鼓励支持,实现双赢。就像我有些剧的项目刚‘官宣’,就有些地方的文旅部门找上来,商量能不能在当地拍摄,电视剧拍完后,相关开发的项目都可以留下来,作为当地文旅的资源。”正如山东潍坊坊茨小镇,作为《南来北往》的拍摄地之一,电视剧播出后,小镇一下子火了,那些原汁原味的老街吸引众多剧迷前来“打卡”,带动当地文旅经济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文化意义。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关于全民阅读,高满堂和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作协主席滕贞甫共同带来了在城市恢复报刊亭的提案,“有些城市取缔了公交枢纽站点的报刊亭,让很多爱读报刊的人一报难读、一刊难求,希望可以将恢复报刊亭当成文化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来抓”。
此外,高满堂对青少年儿童的阅读和写作也给出了建议:孩子们不应该读太严肃、沉重的东西,童话就很好,读一些经典童话,比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童话能伴随孩子的成长,也是接触文学的起点。在写作方面,想要成为作家,首先要学会观察,观察自己的亲人,观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试着将他们描述出来,这是创作的萌芽。“观察即是一扇窗,孩子们长大之后,推开这扇窗,就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这种观察的自觉性一旦培养起来,写作的人将终身受益。”高满堂说。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