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老藤近几年进入创作喷发期,尤其是先后出版的“向北”三部曲《北地》《北障》《北爱》,以一名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聚焦东三省深情落笔,为白山黑水文化立言立传。其中,《北障》是“向北”三部曲对林区生活落墨最多、笔力最遒劲的一部。故事发生地设在黑龙江兴安岭三林区,围绕猎户之首“一枪飙”金虎与“猎手终结者”派出所胡所长之间的“围猎”和“反围猎”而展开,以“猎获一只猞猁”为线索,引领读者进入东北森林,穿越驿站历史,品读山林往事,沉浸式感受密林深处万物可爱。
小说对原始森林的生态美学进行了深情的描摹与写真。因为有丰富的生活积淀,东北密林的森林版图和奇珍异兽的动植物资源在老藤笔下信手拈来。书中有两段非常生动的景色描写,第一段位于第四章开头,作者以诗意梦幻的笔触,描绘出老猎手眼中绿野仙踪般的林中四季。另一段来自第十四章,通过对老猎手夜间蹲守四方台所感受到树木的气味、形态和果实落地的声响描写,展现出山林中的“万物有灵”。活灵活现的动物描写是《北障》最“吸睛”之处。在老藤的笔下,猞猁、红獒、野鸡脖子蛇、飞龙等等这些赖山林而生存的野生动物,不仅各有各的可爱,更各有各的智慧,面对“物竞天择”的丛林法则,动物们狡黠聪颖而有趣的一面时常跃然纸上,使读者的“原始山林之旅”野性之下又充满幽默和小趣味。
不仅如此,《北障》用更多的笔墨对传统的狩猎生活进行深度的挖掘与还原。猎户家族独有的驿路家史、狩猎家学、猎枪家传,猎手们飙枪、下套、打飞龙的日常生活,“适可而止”“无仇不猎猞、横竖取一头、猎大须放小”等狩猎祖训,生动地勾勒出彪悍硬朗的猎户遗风,让生态美学更具人文色彩,“奏捷之路”“黄金之路”这些几近失传的驿站文化也重新焕发生机,再现了文化遗产独特的精神内核。
如果说生态美学呈现出《北障》之“神”,那么《北障》之“魂”则体现为解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共生智慧”。老藤以出色的叙事技巧和讲故事能力,调动读者思考,唤起大众对生态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其中尤其让人感到惊喜的就是充满“反转”的剧情:经验丰富的老猎手败于一只三脚跛狐狸;有电子眼“加持”的胡所长陷入老猎手的传统猎套;“猎猞”的始作俑者、爱吃狗肉的莫叉玛惨死于狂犬病;擅长皮影的姜大先生表面热心背后却是盗伐水曲柳案件的主谋;需“猞猁帽”驱鬼辟邪的苗魁之子只需要多晒晒太阳;派出所转正指标最终落在忠诚的小六子身上……每一个反转中,一般认知下的强者和弱者之间都发生了戏剧性的角色转换,令读者在恍然大悟、拍案惊奇之后,深刻洞悉胜负输赢皆需守得底线、适可而止的因果逻辑,深刻领悟到人类与山林之间相生相长的共生智慧,令小说的主题愈发鲜明,赋予小说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
“心中有丘壑,下笔汇山河。”《北障》渗透着鲜明的生态美学理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文学思考,让读者感受到文学作品“文以载道”的强大力量。小说有一个开放式结局,“一枪飙”与胡所长之间的较量难分胜负,面对这种“志同道不同”的矛盾,首先要解决的是传统狩猎生活与现代山林治理方式的融合问题,老藤对此点到即止。作为读者,笔者并不希望“一枪飙”成为三林区“最后一个猎人”。若要守得山林,须得尊重山林;若要尊重山林,须能识得规律。规律从哪里来呢?智慧在民间!物命循环、因果相生,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只有如此我们方能长长久久地拥有——密林深处,万物可爱!
(作者单位:大连市西岗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