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至深的民族团结之歌
——读长篇小说《王三街》
栏目:视线
作者:徐可  来源:中国艺术报

  阅读图尔贡·米吉提著、玉苏甫·艾沙译的长篇小说《王三街》,深深地被作家笔下的民族亲情所感动。在新疆,各民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他们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书写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壮美史诗。入选中国作协2020年度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的长篇小说《王三街》以文学的形式,全方位展示了新疆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唱响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民族团结之歌。

  “王三街”这个看上去有点奇怪的名字,是以作品的主人公王三的名字命名的。王三本是一名维吾尔族孤儿,他的父母在一场瘟疫中双双身亡,留下了不满一岁的儿子。他们的邻居汉族商人王先生一家收养了这个可怜的孤儿,对他视同己出,给他取了汉族名字“王福星”,并且按照兄弟排行给他取了个小名“王三”。这充分说明他们确实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在王先生夫妇的悉心照料下,王三与同龄孩子一样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且从小就表现出优秀的品质和极高的天赋。在老师胡先生的教导下,特别是在养父王先生言传身教下,王三成长为一名正直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他和父亲一起,在自家后院的土地上创建起了一个巴扎(集市),这正是后来的“王三街”。经过苦心经营,巴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店铺商家逐步增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并成为各民族之间交流融合的依托和纽带。小说从天津商人王先生结缘、扎根西北边城,辗转两地苦心经营的创业、守业经历讲起,时间横跨新旧社会,延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小说以王三的人生命运为主线展开,同时也描写了民国初期阿克苏的民俗文化、人文景象,以及上世纪三十年代共产党人林基路在阿克苏的革命生涯。

  长篇小说《王三街》的成功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小说成功塑造了王三街上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生动刻画了不同时代的个性鲜明的主人公人生命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先生和王三。首先是汉族商人王先生。小说虽然名为《王三街》,但王三并不是唯一的主角,王先生和王三是小说中共同的主角,甚至王先生的戏份比王三要更多些,分量比王三要更重些。王先生身上集合了很多优点。王先生是一个正直善良的商人,他古道热肠、热心助人,在王三父母最困顿的时候,慷慨地收留了他一家人;在王三父母双亡后又把王三抚养成人。他还帮助了很多穷人和处于困境中的人。他重视亲情,敬爱夫人,不惮舟车劳顿、千里迢迢从新疆阿克苏回到天津寻根访亲。他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返回天津的路途上,也不忘给孩子们讲授《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岳母刺字》等民间故事。他经营有道,诚信经商,事业做得红红火火、风生水起。

  另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就是王三。王三出生在一个维吾尔族家庭,因为父亲生性好赌,导致家境败落;不满一岁时父母双亡,是王先生夫妇把他抚养成人。他继承了王先生的所有优点,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染,有着朴素的爱国情怀。他勤奋好学,见多识广,既有营商头脑,又有传统文化根基,同时又深谙中医之道,为人诚实守信,乐于扶危济困。他敬重共产党人林基路并深受其影响,这为他的爱国为民情怀打下了扎实根基。抗日战争期间,他率先为前线将士捐助银圆和药品,并利用自己的名望,发动阿克苏商户开展募捐活动,全力支援抗日救国运动。新疆和平解放后,王三身体力行拥护中国共产党,维护民族团结,主动将自己名下的部分商铺、土地和果园移交给新政府。他有情有义,冒着战火连天的风险,前往天津探望自己的两位兄长,并为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而被残忍杀害的二哥深深感动。他对提拉汗的爱令人钦佩而感动。他敢于打破世俗观念,抛弃门户之见,迎娶已经有过一次失败婚姻的提拉汗。当得知她不能生育后,他不离不弃,抱养了一儿一女,夫妻俩恩爱如故。其他人物,如王三生父肉孜卡尔万、王三老师胡先生、共产党人林基路等,虽然着墨不多,但都骨肉丰满,栩栩如生。

  第二,这部作品体现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著名作家汪曾祺曾经多次强调语言的重要性。他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语言不仅是小说的载体,而且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三街》的语言质朴自然又幽默诙谐,鲜活生动,富有感染力。小说中不乏精彩闪光的语句,蕴含着人生的哲理。作家善于运用民歌、俗语、谚语、古典诗词等,强化了作品的感染力。

  第三,小说用朴实的语言、感人的故事情节,热情讴歌了血浓于水的民族团结之情,生动诠释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这一真理。王三街上,汉族、维吾尔族、回族等各民族同胞聚居在一起,他们亲如一家、连枝同气,是新疆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的真实写照。《王三街》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它以饱满抒情的笔墨讲述了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深情,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