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雕刻中凸显俄罗斯民族的文学记忆
——聂茂《永不熄灭的心灯》读后
栏目:品味
作者:李静茹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部文学史,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也是一个民族社会生活的记录,同时也是那个民族的人们在特定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生存、生产、生活的写照,更是出自那个民族的文学家历经苦难及荣光、经受磨砺与考验而最终真实、真诚地反映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那个民族和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心路历程的呈现。也因此,我们会看到这样那样的文学史、文学发展史、文学生成史等等,无一不是从时代背景、作家作品等方面向我们呈现某个特定国家、地区、民族、时代的文学风貌、作家风采和作品津梁。更由此,作为读者和受众也就大致地了解或者读懂了那个民族、那个时代、那个作家和那个作品。而读者们,也总会期待从中获得更多。

  在我们国家,生活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爱好者,很多人都受俄苏文学的影响颇深。可以说,阅读分享俄苏作家们的经典作品、体验他们深沉的忧患意识及社会使命感、审视他们作品中闪现的人道主义光辉和深厚的道德感、感悟他们作品中宏阔的现实主义精神,对于那个年代很多人的成长成熟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文学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家的创作、作品的出现,离不开作家生活的时代,离不开作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社会背景。区别于西欧文学,起步于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浪起潮涌、星汉灿烂、蔚为大观,对世界、对后世产生了长久深远的影响。以普希金、果戈里、屠格涅夫、莱蒙托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契科夫等为代表的黄金时代的大师们为人们展示了金色的19世纪的充满希望、温暖、欢快的场景,让人们通过作品了解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俄罗斯民众的生活现实和朴素追求。以时代发展为线、以社会变迁为轴,文学在充满希望和遍布苦难的社会土壤中孕育、发芽、开花、结果,俄罗斯文学进入白银时代。进入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虽持续繁荣,但已辉煌不再。历史进入苏俄时代,革命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辉耀一时,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对苏俄的社会现实和社会进程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和理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俄罗斯重建,俄罗斯文学在国家重塑、社会整合、价值冲突、文化重建中艰难起步。这一切,让读者受众对俄罗斯文学的前世今生的了解又多了一份渴望。

  作家聂茂完成的心力之作《永不熄灭的心灯:俄罗斯文学大师群像》(以下简称《心灯》),为读者打开一片新的视野。如果说林林总总的文学史让读者顺时延展阅读、获取知识信息、了解作家作品,那么《心灯》则是对“闪烁金属光芒”的20位俄罗斯文学大师、俄罗斯文学心灯、俄罗斯社会镜像、俄罗斯民族的根与魂的呕心研读、深沉悟解、挚诚书写、细雕镂刻,从而展示俄罗斯民族粗犷豪放的品性和生生不息的追求,展示俄罗斯作家们在生于兹长于兹的母土上经历苦难与磨砺、放逐与回归、忧思与探求,展示俄罗斯作品特有的人道主义、现实主义、道德主义的品质。

  雕塑是立体的艺术,是空间的艺术,是静态的艺术也是动态的艺术,它是时代、思想、感情、审美观念的结晶,也是社会发展、历史发展、事物发展、文学发展细致、贴切、形象化的记录。在《心灯》中,从普希金开始到布罗茨基收尾,作者却用雕刻的刀、精细的笔,带着文学的真实与艺术的想象,对俄罗斯的文学发展及大师们的人生进行了艺术的构架和再现。我们把单个文学大师的传奇经历、经典作品、创作特性、叙事规律和艺术建构,附着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现实际遇上,进行写实性记叙、创造性解读,这样看无疑是在阅读行进中审视欣赏一座圆雕。而当我们将对20位大师的书写、展示、欣读同绘画和雕塑结合、压缩在一个平面,靠透视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只看一幅整体画面的时候,俄罗斯大师及其作品显然又是一幅浮雕。这种浮雕,凸显起伏有致,跌宕蜿蜒有形,形象地展示了俄罗斯文学的历史进程和心路历程。再将每个作家的每一个展示部分、书写细节、故事情节、作品解读拿出来进行精致条分缕析,我们看到的一定是一个作家、一件作品、一个故事、一个细节在整个雕塑作品中的精致而细腻的体现,这无疑恰似透雕,让读者精细感知、立体感受、真实体悟、真切感怀。

  写文学发展史、反映文学发生发展变化的作品,大多用纪实记录的笔法,延时间顺序空间维度、人物作品流向脉络给读者以清晰的文本和历史认识。这部著作却以艺术的笔调、手法和思维,展现文学的变迁、反映大师的足迹、再现时代的镜像,因此既有文学的魅力、艺术的张力,也有引人思考的伟力。